戴建东
来简书平台已经两年了,大大小小的文章发在平台上,还不到一百篇。想起简书平台有一个时髦的名词,叫做“日更”。我自知才疏学浅,难以成为网络“大咖”,每天摇动一支秃笔,只为抒写内心情怀。
看到简书平台上有很多“达人”,他们行文著说的速度之快,真的令我辈惊叹,竟然可以做到“日更”。试想,入简只是业务爱好,每个人平常都有自己的正当工作。勤于职务是为了一日三餐,温饱解决了,才可以“风花雪月”,否则,饿扁了肚子,就是内心有再多的诗情画意,也是枉然。
在简书平台混久了,我却发现了另一个现象,大部分写手,入简之后就发誓“日更”,于是乎,写作勤奋达到废寢忘食,每天除了工作,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磨在简书上。他们是简书平台忠实的践行者、参与者。
然而,也有一少部分作者,入简的目的不是为了写作,而是带功利心的“持钻”,当然,投资“简书钻”的运营商,他们热衷“持钻”本无可厚非,他们应该是简书平台的财力支撑,是对简书运行的有功之臣。而那些为了“持钻”而进行“日更”者,所写的文章实在不敢恭维。
这些“日更”者,每天都发文,每次无非就是“今日天气……哈哈哈!”之类,三五十个字,既没有文章的立意,也没有艺术的意境。这样的“日更”,除了徒添平台烦琐,浪费读者眼神,别无益处。
简书,是一方文化净土,要长期生存下去,靠的是入简写手的勤奋努力,靠的是以先进的文化引领,而不是发一些无聊的、颓废的东西,更不应该发送一些只为吸引读者眼球的“标题党”,任何低俗的文字都是对简书平台的伤害。
当然了,如果写手是一个网络“大咖”,每天日书千文,且有真知灼见,当然可以“日更”,相信读者看到这样的文章,也是会有裨益的,而不是读一些“今日天气……哈哈哈”之类的无聊文字。
我们经常在平台上看到“我已经坚持日更一百天”的自述文章,但是,如果读者真的点击他的链接,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日更”,所抒写的均是无关痛痒的生活琐事,或者发送一些毫无美感的图片。至于文字表述,无非就几十个字,或百来个字,通篇读完,让人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所云何物。
行文著说,贵在求精。我们做不到篇篇都是锦绣文章,但至少应该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读者,对得起简书平台。如果简书平台,每天发上去的都是这些点击量个位数、评论点赞为零的“日更”文章,我想,真想在简书平台上学习写作的人,就会大失所望,那些为了简书不惜投入重金的运营商,也会大失所望。
写文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够点击阅读,让自己的情怀得到更多的人认可,让自己正能量的思想传播得更广泛,绝不是只为满足“日更”任务,而不惜粗制滥造,随意涂鸦,让这些无病呻吟来消耗读者宝贵的时间。
看到这些“日更”,我想起古代一位画师的故事。
这位画师很勤奋,每天可以画一幅作品,但要卖掉这幅画作,却要花上三个月时间,以至于他穷困潦倒,生活难以为继。苦恼的画师每每悲叹,自己天天勤奋作画,却温饱堪忧。后来,一位大师开导他说,你不妨换一个创作方式,用三个月时间,来创作一幅作品,情况就会有所改变。
一语点破梦中人,画师从此精心钻研画技,从立意到创作,每一个细节都仔细斟酌,不再追求快速成品,三个月后,他精心创作的第一幅作品,一画完就被人以高价购走,价格超过他以前一年所画的作品。
在简书平台写作,我们就是这个画师,要想让读者认可你的作品,就得精心打磨,而不是随意滥造。我们宁可“周更”“月更”,也不片面追求速度,以所谓的“日更”来满足任务观点。这既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平台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我回顾了一下自己在简书平台发布的作品,虽然不是什么鸿篇巨作,对每一篇作品,我都历经创作立意、撰写初稿、反复修改、完稿上传等工序。也许我不属于才思敏捷之类的人,写一篇简书作品,我一般需要耗时一周的业余时间,有时会更长一些。
尽管作品还有许多疏漏和不足,有待于读者批评指正,读者对我的稿子点击量、点评量、点赞量,都与日俱增,最高的单篇作品,点读量有两万多,一般的作品,也有五六千或一万左右。点评、点赞也在三四百或七八百之间。
文学创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我们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更应该有精益求精的心态。因此,日更,与我无缘。
最后,我用唐代诗人卢延让的作品《苦吟》作为本文收尾: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