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不可能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从此中原局势形成7大国并立的局面,历史也进入战国时期。
魏国是从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逐步强盛起来的,当时它的邻居秦国还是中原人眼中的蛮夷之众。
魏秦两国也一直因为西河之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北部鹤壁一代,对秦国进入中原有重大影响,但一直被魏国占据,因此两国常年战争不断。
虽说魏国国力强于秦国数倍,但要问是否能一举将秦灭国,这对于魏国还是很难的。
魏文侯:一代贤君圣主
秦孝公与商鞅曾创下了君贤臣名的千秋盛名,但在秦孝公以前,魏文侯的英明盛举绝不在秦孝公之下。
一个国家要想长久发展下去,首先离不开治国人才,要为国家的发展制定发展战略,其次,要有武将,毛主席“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十分贴切。
所以魏文王开始广招天下贤士,魏文王是个温文尔雅的君主,不管来到魏国的人有没有提出治国方略,他都能做到认真聆听。
士人都有傲骨,谁也不想面对一个蛮横的君主,魏文王的贤名越传越广。
靠着这样的手段,魏国真的吸引来了一批能人志士,其中国政上有李悝、翟璜,武备上有吴起、乐羊,文化上有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几人相辅相成创造了一个传奇时代。
李悝在政治上:废除贵族特权,一律按照为国家所作贡献大小安排官职,调动了官员治国的积极性。
经济上:在重农抑商的战国时代,魏文侯支持李悝重商的政策,鼓励魏国百姓发展商业贸易,六国商人闻讯赶来,魏国市场前所未有地兴旺,百姓积极性提高。
农业上:实施平粜法即丰年时国家用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百姓手中的粮食,灾年时用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百姓。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样做既保障了百姓的生活,又收取了民心,也防止商人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
法治上:魏国的《法经》建立了完备的法治体系,上到天子下到黎民,人人尊法守法,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魏国上下一心,人人各司其职,国家何愁不兴旺。
吴起因在鲁国受到排挤,不得已逃到魏国,魏文侯任用贤才不论过往,吴起凭借过往战绩受到重用。
军事上:吴起训练出震慑六国几十年的魏武卒,曾创下5万魏武卒打败50万秦军的传奇战绩。
即使后来魏国式微之时,魏武卒的战力依旧令诸国闻风丧胆,不敢与之一战。
文化上:作为传统的老牌诸侯国分裂出来的国家,魏文侯依旧重视传统儒学教育,尊奉儒家贤士子夏、田子方等,同时重视法家学说,传播法家思想。
魏文侯在位时期,主要稳扎稳打发展生产,壮大国力,为魏国的兴盛奠定国基。
魏文侯的远见卓识
三家分晋后赵献侯和韩武子都私下联系过魏文侯,企图与之联合吞并另一国。
魏文侯公开向两位君主陈情利害,首先三国地处中原被其他国家包围,战国奉行的是彼此势均力衡,一旦某一个国家强大,其他国家会群起而攻之。
所以赵、韩、魏无论哪两个国家联合攻打第三方,对会遭到其他国家反击,最终两败俱伤。
其次,三家分晋后赵国势力最强,魏韩联军即使打败赵国,也会元气大伤,不如各自发展自己的势力。
在魏文侯的远见卓识下,三国和平相处各自发展起来。
李悝变法后魏国的国力大涨,魏国地处中原,地理位置优越但过于束缚手脚,不利于国家的壮大。
中原六国彼此为邻打谁都会遭到其邻居的反对,魏要想扩张只能向西攻占秦国。
魏文侯二十七年,魏军开始试探性往西,在少梁和秦军大战,最终魏国占据少梁,在黄河以西有了落脚点。
后来吴起担任魏国主将后,带兵作战创造了军事史上的神话,一生76战,全胜64战,从未吃过一次败仗。
也正是这位战神式的人物,让秦国军民憋屈多年却也无可奈何。
武器带兵后一直对秦作战,一步步侵吞秦国西河土地,最终占据西河将秦国锁在函谷关以西。
国家一派祥和,魏文侯就将吴起留在了西河,担任西河郡守,吴起从此就成了老秦人心头上的一座大山一片阴影。
公元前396年,一代贤主魏文侯去世,国家大权传到了他的儿子魏武侯手中。
魏武侯:战争狂热分子,却不得要领
魏武侯相比于魏国后代的君主,也堪称一代明主,起码没有祸乱朝政破坏朝纲。
魏武侯继承大位后,在大政方针上继续实施父亲留下的政策,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那些跟随父亲治理国家的大臣早已成为国家支柱,没有新君说话的份。
魏武侯的性格并不如父亲魏文侯温和谦逊,为了避免重臣的威胁,开始排挤打压老臣。
吴起就是这个时候离开魏国到了楚国,此时的李悝已经死了,如果李悝不死难免不会落得商鞅那样的下场。
魏文侯自恃国富民强想要扩充国土,凭借手中强大的魏武卒开始四处滋扰生事,对周边小国采取武力手段。
一个国家再强大也不能同时多处作战,此时的魏国对秦国依旧是打压政策,但魏武侯不仅企图吞并秦国,对南方的韩国东方的赵国和齐国都蓄谋已久。
魏国在魏武侯手中没有衰落但也没有增强,好在魏文侯留下的家业深厚,直到魏武侯去世,魏国依旧属于强国,但依旧没能吞并秦国。
魏国第三任君主魏惠王继位,可以说魏国的衰落就是从他这一代开始的。
魏惠王魏罂不仅没有政治才能,还荒淫无道不是人才,鼎鼎大名的商鞅就是从他手下出走进入秦国的。
庞涓在魏国虽身居上将军的地位,但魏惠王对庞涓并不是彻底的倚重,而是偏信公子卬的谗言和恭维。
秦国强大,一朝夺回河西之地
魏惠王想做齐桓公一样的霸主,组织除秦国以外的六大国国君在逢泽举行会盟。
商议六国联盟瓜分秦国,六国表面对魏惠王尊崇,同意了他的提议,回国后这个提议却不了了之了。
逢泽会盟后,秦国国君秦孝公深感危机,向天下士子颁发求贤令,甚至提出有人能让秦国强大,愿与其共治秦国,预示着秦国的历史开始改变了。
商鞅在此时入秦,后在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众所周知变法收效显著,秦国逐渐强大随时准备东出。
公元前354年,在攻占赵国都城邯郸时,被齐国军事以围魏救赵的奇谋,大败上将军庞涓,损失精兵10万人,好在并未动摇强魏的根基。
公元前342年,庞涓带兵攻打韩国都城新郑,齐军再次使用围魏救韩,马陵战役魏国损失10万魏武卒,主将庞涓战败自刎,魏国元气大伤。
公元前330年,此时庞涓已死,魏国缺少领兵之将,魏惠王派公子卬率军与秦作战,公子卬典型的纨绔子弟,缺乏战争经验和谋略。
秦军是商鞅和公孙衍带兵作战,大败魏军夺回了西河之地,洗刷了老秦人身上多年的耻辱。
从此之后秦国逐步强大,再也没有那个国家敢看轻西域边陲的这个国家。
魏国最强时也无法吞并秦国,原因有四
一:魏国最强时当处于魏文侯统治后期,以及魏武侯统治早期,这个时候魏国的强大之时相对于建国初期。
对于吞并一个国家,除非魏文侯再多活20年说不定有这个能力。
二:战国七雄和平共处,大家都不想被其他国家吞并,一旦有国家想要扩张,其他国家必会牵制其发展,魏国攻打秦国时,秦国派兵向楚国和齐国求救,齐楚出兵魏国才撤军。
三:秦国地处西部,与众多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沾染了少数民族剽悍勇武的风俗。
俗话说兔子急了也咬人,面对灭国之战相信秦国军民会奋起抵抗,秦国在弱小也有几十万的军队,联合匈奴等少数民族背水一战,魏国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四:机会稍纵即逝,秦国也不是永远都是弱秦,魏国也不是永远强大,最后秦国统一天下,或许谁也没想到。
从秦、魏这两个国家的发展轨迹看来,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贤臣明君。
魏文王与李悝、吴起创造出一代传奇,将魏国送上强国的宝座;秦孝公重用商鞅也创造出一时佳话,为秦国统一中原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时候不禁回想,如果魏惠王能延续祖先的贤名,那一统天下的会不会是魏国,历史会不会因此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