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了几篇心理传记的文献,在对心理传记的历史及发展状况有了一定了解,也对心理传记的研究有了些思考,关于心理传记研究的疑惑以及自己未来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首先,谈谈自己的疑惑。心理传记的研究目前主要分为两种模式,纯质性研究模式、以及质量结合模式。纯质性研究是西方心理学家进行心理传记学研究的主要的研究模式,主要是采用某种理论对历史人物进行质性分析。质量结合模式是郑剑虹先生在1997年提出来的,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进行心理传记学研究,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
质量结合模式的心理传记学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收集传主的传记及其他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筛选,自编成新的传主传记;2.编制人格形容词检测表;3.选择被试阅读传主传记,阅读后使用人格形容词测评;4.根据测评结果,选取人格形容词输入电脑,进行因素分析,抽取出主要的人格成分;5.对传主的其他自述性材料进行质性分析,分析人格形成的成长背景,以及对其人生事业发展的影响。
我的疑惑来自于上述的心理传记学研究的步骤。第一个疑惑是自编后的传记如何确保其内容与原有资料大致一致,即其信效度如何保证,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测量?第二个疑惑来自于第三步,如何保证被试是在对传记了解的前提上做出人格评定的?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我有一点建设性思考。是否通过相关分析的方法来测量其两种资料的信效度?首先选择两组被试,一组阅读传主的原始材料,一组阅读选择过的传记,然后让两组被试对传主的人格进行人格评定,对两组被试的人格评定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相关性高则可以说明改编后的传记和元材料的符合程度比较高的。
在如何确保被试是在阅读传记之后才进行人格评定的问题上,我想应该可以在被试的选择上下工夫,选择认真负责的被试,以及给予一定的报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被试按要求完成实验要求。
在文献中,许多研究者提及对心理传记的展望,目前的心理传记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家、政治家、部分心理学家的传记研究上,而缺乏科学家、企业家的心理传记学研究,所以在未来可以朝着这两个领域深入。基于个人对中国历史的兴趣,我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家李时珍这个人物有研究的兴趣,因为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统治下,传统文化重农业,而轻科学,许多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入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李时珍却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李时珍人生道路的选择为何与当时文化所宣扬的道路不一致,这与其生命史、以及其人格的形成的关系是怎样的?对于这一问题,我有探索的兴趣。
对于中国当代的科学家,例如钱学森,袁隆平等为国家贡献自己一生的伟大人物,我也想了解其生命史、其人格的形成与他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为国为民的奉献情怀的关系。
对于在企业家的研究上,我对中国历史上的几位著名商人也颇有研究兴趣,如范蠡、吕不韦,这两位人物的人生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其传奇的人生事迹与生命史的发展的关系如何是我想探讨的问题。
另外在目前的中国也缺乏对国内杰出的心理学家的研究,因此在未来,也需要在这个领域里进行一定的思考,看看能否在这片领域里有所作为。
最后,对中国古代帝王的心理传记学研究也是我的兴趣,我觉得对古代帝王的研究很有意思,也能够在对历史的理解和研究上,提供心理传记学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