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蝴蝶飞不过沧海
从来
不是因为
海的那头
早已没有等待
而是因为
沧海那头
冰冷的未知
永远比不上
有心人在海这头
为她
种的繁花似海
END
秋日渐冬,是北京最冷的时节。
老家十月中旬便来了暖气,我家地热,温度更高,所以迎着电话那端的母后大人“家里可热了,我都穿裙子。”
我看看自己身上的棉睡衣,想着距离来暖气还有大约十天,不禁苦笑。
1
深秋苦寒,最是贴秋膘的好时节。
眼看着脂肪日益厚重,一面安慰自己“这天太冷,脂肪多点暖和。”
一面对自己的大脑充满怨念“吃吃吃,你个总指挥官就知道吃。”
上班的时候,出去觅食也成了件充满挑战的事。
好在工作的地方,都有微波炉。
自己带饭,是对恶劣天气的顽抗。
几个抱有同样心理的小伙伴,和我一起组成了“带饭团”。
每天午饭时间,大家便把小圆桌搬进屋里,挪过来自己的椅子。
然后,庄严而神圣地热饭。
打开微波炉,把一早放入冰箱的饭食拿出来,塞入微波炉,中高火三分钟,是饥肠辘辘的我们最大的期待。
时间一到,铃声一想,忙不迭地跑去端饭,周边都是氤氲的香气。
带饭,吃饭,成了秋日最大的幸福。
2
有一天早晨,到了地方之后。我例行另外一个惯例,接热水泡花果茶。
饮水机和微波炉相距不到2米,我惊喜地发现,橱柜台面上多了许多种类的零食“陪伴”平日孤零零的白色小微波炉。
零食排列错落有致,样子不少。价格也比外面的24小时便利店要便宜那么一点。
各种零食和微波炉组成的小区域,和谐又有点奇妙。
接完水回到隔壁,把这个发现告诉大家。引发了办公室小小的“围观潮”。
同事纷纷感慨“这可方便多了。”
中午热完饭,等着组队小伙伴一起吃饭。
她先端来了饭,然后转身奔向隔壁“我要去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吃的!”
片刻,她回来了。
拿回来一袋,大!辣!条!
我瞅着她,嘿嘿直乐。
那天中午,辣条的香气,让我们吃的异常舒坦。
3
零食区的出现,让办公室生活,多了许多色彩。
早上,匆匆赶路,未食早餐的同事,可以在那里找到小面包,牛奶果腹。
工作时间长,大脑缺氧的时候,每日坚果等在那里,给大脑加油。
精巧布置而成的零食区,让我们给每天的午饭都加了点料。
对这样的设计表示惊叹,把零食区布置在微波炉旁边,不说其他人,每天来热饭的同事,都足够成为固定消费者队伍。
饭食单调的,可以买包辣条,吃到中途口干舌燥,冷藏柜里,有静静等着的各种饮料。
不得不说,卖家对消费者的心思琢磨很透,方便的位置,划算的价格。
对了,还有一个提需求的小本,也立在那里,时不时有买零食的朋友在上面留下痕迹。
看看零食区有没有喜欢的零食成了每天的必修课,买到喜欢的和大家一起分享,是一天烧脑过程中最为轻松的时刻。
4
上周四,我又带了饭。
天愈发变冷了,端着饭向微波炉走去的途中,想着在零食区买点什么加餐,心里莫名的高兴起来。
走近,发现只有微波炉,孤零零地“坐”在那里。
我打开微波炉,把饭放进去,走回旁边的屋子,发出了我的疑惑“零食区被搬走了?”
“没有,搬到墙的另外一侧了!”有人回答。
原来如此,我又跑到隔壁,向更深处寻觅。
第一眼看到一个大书架,格子的不同位置摆了不少书。
零食区位于中间一个格子,周围的格子。零散着书籍。
刚才满满的食欲突然不见了,我的饭热好了,带着饭回到旁边。
5
中午吃饭的时候闲聊,我讲了自己因为零食区迁移而造成食欲下降的事情。
我觉得是我心情敏感,没想到一个姑娘,边吃着饭,边附和“对,我也有这种感觉!”
“为什么呢?”有人不解。
“因为没有之前方便了。”我们异口同声。
捕捉到自己这样的心里转折,觉得颇为有趣,晚上和朋友说起,朋友只说了一句话“这和超市结款处放口香糖是一回事儿,都是促进你附加消费!”
我恍然大悟,之前只是想到零食区安置在微波炉旁边,走过去便能一眼看得到,也方便挑选。
现在看来,是商家耍的一个小小手段。
占据了一个绝佳的地理位置,将零食区和微波炉构成一个巧妙的舒适区来吸引人消费。
消费者因为不用下楼便能享受到便捷的购买服务,买到心仪的食品当然心情也不错。
循环往复,钱很轻松地留入商家的口袋,赢得了消费者的口碑。
6
舒适的零食区现象,让我突然有了那么点思考。
百度一下心理舒适区,大意指的是人习惯的心理模式,也就是熟悉并且轻车熟路,一旦脱离舒适区,就会焦虑和不安。
那一瞬间的心理变化让我突然觉得自己正在变得懒惰,原本只是不想下楼买饭,结果加大映射变成了区区一米的距离就丧失了购买欲。
这一米舒适区的影响力比我想象中大得多。
返观日常生活,周六周日是我为自己搭建的舒适区。
周一到周五我会五点半起床,十点半左右睡觉。而每到周六,就会有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补觉吧,周末就是用来放松补觉的。”
无数个周末的下午,都被我一觉而过。
外卖,更是成了一周尾巴对自己的“嘉奖”,我都带了一周饭了,周末应该改善改善伙食,赖在家里,点些想吃的,享受外卖的便捷服务。
报了健身房后,没搬家的时候一周去好几次,搬家之后,几周才能去一次。
天气转凉,我游说自己“反正每天早晨都起来锻炼,周末就懒点吧!”
一步一步沉陷在自己搭建的舒适区中。
惊醒自己的是日益臃肿的身材,摸着腿上的肥肉,感慨,这都是自己吃出来的。
天越来越冷,减肥成了更加难过的事情,代谢减慢,则更加不可避免。
早上再爬起来锻炼,要在瑟瑟发抖中适应好一段时间。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自己吃进去的,当然要自己减下去。
每个周末补觉带给我的后遗症,是周末上课的时候,强烈的困意。我的两个眼皮,总是时不时地粘在一起,黏黏糊糊地谈恋爱。
我这个家长基本抗议无效。
一天下来,比上班还多了好些疲惫感。
7
搭建舒适区很容易,走出舒适区很难。
前一阵子看了个科普文,阐述了我们为什么胖,“因为大脑不会有饱腹的感觉,大脑喜欢一直吃,但不会让你减肥”。
真的有点哭笑不得。
想想也对,上了两堂课,印象最深的就一句话“你的心理是由大脑控制的。”
所以不是你心理想搭建舒适区,而是大脑在推波助澜。
再难,也一定要走出舒适区。
不管零食区的诱惑,还是舒适区的诱惑,归根结底都在于心底的懒惰。
身上的赘肉,不是健身教练按几下它就会消失。
每到周末就疲软的状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善。
每个人的懒惰,只有自己才能克服。
成功的人各有各的功业,但他们绝大部分都已经离开舒适区,这种离开不是一天,不是一个月,不是一年,而起几年甚至几十年。
有的文章说,成功的人真的都自律吗?
并非所有,但至少是大部分。
热情不是做事情的唯一动力,走出舒适区,让自己自律才是。
自律久了是会和身体长在一起,不可分割的。
前几天在群里看见一个作者的文章“我给自己立了个目标,一年写成100万字,然后,我做到了”。
一石惊起千层浪,大家纷纷惊呼“佩服!”并问“真的能写100万字?怎么做到的!”
作者说“时间久了,写文章就变成了和吃饭睡觉一样的事情,不写就不舒服。人总不能不吃饭,不睡觉吧!”
我给自己立了个flag,在简书上一周五更,一年二十万字,现在算算,一年如果能保持一周五更,四十万字其实是可以达到的。
100万字,说实话,我没敢想。这差不多是一周七更,每次3000字以上。
用一个自己想出来的理由“要让自己的东西潺潺不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自己心里明白的很,这是纯粹的自我倦怠,还找了个高大上的理由。
零食区的诱惑让我明白,他人的小心思,他人的言语,都够不成对自己真正的影响。
最大的影响者,一直是根深蒂固藏在心里的懒惰,它时刻捍卫着舒适区,保持着高度警戒的状态。
战胜它,难免一场恶战。
可是不管怎样,我们终究要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不是么?
BY 面瘫少年
无戒365天日更营 写作训练第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