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我们一家人都如往常一样有序的洗漱准备送大宝上幼儿园,这时,一位久违的朋友小O给老公打来视频电话。
镜头下的小O,几乎胖了一个自己出来,差点没认出他来。原来,他刚刚从新西兰留学回来,想着好久没联系了,就给老公打来电话。
听老公说,小O马上就博士毕业了,毕业后可以留校任教,同他女朋友在一个学校(他女朋友也是博士),而且年薪很高,还能解决住房问题。
我们都真心为他感到高兴,但是,当兴奋劲一过,我却莫名的感到一丝失落。
就像《三傻大闹宝莱坞》里说的那样:“你朋友不及格,你感觉很糟,你朋友考第一,你感觉更糟。”
随后,脑袋里就好像有两个小人儿在吵架,一个充满理智与胸襟,一个充满嫉妒与怨怼。
我问自己,是不是有些嫉妒小O呢?
或许,有一点点吧,觉得那样的学术荣耀自己一辈子都感受不到,觉得自己比别人混得差……
就这样一直陷在这种负面情绪里,像只泄气的皮球,完全没有动力。
直到下午,偶然看到一位公号作者分析人为什么会有同伴焦虑,才明白,原来自己的失落真的太过较真了。
作者说,人之所以会让自己面临同伴压力,是因为: 一,不了解别人,二,不了解自己。
不了解别人,你就无法懂得别人收获如今的成绩究竟付出了多少时光和心血,不了解自己,就不知道自己究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说实话,每个人虽然智力、能力、机遇、运气等等略有不同,但作为普通人,起点都差不多,之所以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是因为在同一人生阶段,大家选择了不同的路,为了各自的目标付出了很多。
有的学业有成,有的家庭幸福,有的财源滚滚,有的自在怡然,因为大家选择的路不同,所以才有了如今的结局,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条路对于当初的我们来说,是最想要走的路。
所以,既然都是自己选的,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想起有一期《奇葩说》辩论的主题是: 混得normal,要不要去参加同学会?
对此,傅首尔在列举出N个要去同学会的理由之后,这样总结道:“人都是起起落落,失意时给别人捧捧场,得意时听听别人的掌声,人生海海,何必在意一时浮沉”。
深以为然。
从小生活在比较和竞争的环境下(即便你自己不屑于比较这回事,周围的人与环境也会给你灌输你与别人的差距),渐渐地,我们从一开始的被迫到如今主动拿自己与同龄人比较,却全然忘了自己所羡慕的东西是不是真心想要的。
所以,有时候,“比较”几乎是盲目的,甚至没有意义的,就好比我们整天张望着别人家锅里的饭,却忽略了自己家冷锅冷灶的事实。
因此,总是嫉妒别人的成就,无味的给自己增加心里负担,实在得不偿失。不如好好珍惜当下的拥有,朝着自己想要的未来默默努力,即使最后的结果离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还很远,总好过唉声叹气、自怨自艾的过一生吧。
另外,对于真正的朋友,我始终觉得“嫉妒”二字有点亵渎友谊,所以,当嫉妒的小火苗在内心悄然出现时,一定要学着用自己的理智和宽容狠狠的压下去,不给彼此带来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
总之,“嫉妒”这个东西,就是一面天使一面魔鬼,既让我们无端的焦虑挫败,同时又点醒我们到底哪些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自此看清了这个事实,我们就大抵知道了如何避免受到“嫉妒”的蛊惑,安安心心过自己的日子。
因为,生活有时就像种果子,只有自己脚踏实地的辛勤劳作,才能收获想要的幸福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