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姐姐从未见过公公,对于公公的印象大都是从婆婆嘴中拼凑出来的。
那时,公公和婆婆同为一家国企工厂的普通工人。年轻时的婆婆,出落得楚楚大方,追求者甚多。最终,选择其貌不扬、条件最差的公公,主要因为公公是个孤儿,没有家庭拖累。婆婆有一个寡母需要照顾,带着老娘嫁到公公家。
今年,在成都过年。做饭的时候,掀起锅盖,婆婆就说:“这是你公公做的,手可巧了”;晾衣服的时候,拿出一打衣架,婆婆就说:“这是你公公做的,手可巧了”;吃饭的时候,搬出木凳子,婆婆就说:“这是你公公做的,手可巧了”......然后絮絮叨叨,家里大部分东西都出自公公之手。
当然,关于公公过往的话题,并不仅限于成都。过去,共同生活的多年岁月里,婆婆隔三差五就会从某个话题提到故去的公公,一说再说,不知疲倦,甚至同一件事可以说个三五遍。仿佛公公从不曾离开,一直在我们身边。
初为儿媳的那几年,年少不经事。天天听老太太唠叨一个素未谋面的亲人,次数多了,难免觉得烦躁。有一次,梅姐姐就私底下跟状元老公说:“能不能让你妈,别一天到晚提你爸的事?好烦啊!”那次,状元老公勃然大怒:“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现在我爸走了,难道说都不能让她说了?”梅姐姐自知理亏,从那以后,绝口不提。
为钱争吵
公公属于那种最最老实巴交的无产阶级,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不善言辞,不与人打交道,埋头苦干,没啥兴趣爱好。月底一发工资,悉数上交婆婆。婆婆说,他们一生中,只有两次,为了钱吵架。
那年,婆婆听说,年底公公会涨级加工资,喜滋滋地等着,盘算着钱多了,日子就宽裕些。谁知,等了大半年,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就跑去问公公。结果,公公轻描淡写回话:“让给同班组的老王头了,他年纪大了,有一大家子需要养活。”婆婆顿时发火:“人家需要养家,你不需要养家?你也上有老下有小,装什么雷锋啊!”任凭婆婆怎么骂,公公也不吭声。见婆婆气得掉眼泪,就安慰了一句:“我还年轻,再等两年,也没事的。”
再有一次,公公在世时,每月发工资,定先让婆婆给远在湖北农村的兄嫂汇一笔钱,接济他们。对于这事,婆婆颇有抱怨:“给父母汇钱是理所应当的,为什么要给兄弟汇钱呢?” 但是,无论婆婆多不情愿,再吵再闹,公公依旧一意孤行。只说了一句:“我没有父母,长兄为父。” 这笔汇款从未中断,直至公公生病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