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身为一个内向者,我身上都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性格标签:“沉默寡言”,“容易害羞紧张”,“反应迟钝”,“没什么情绪起伏”,“没有幽默感”,“不合群”,“不积极”……它们有一些是我自己认定的,有一些是外界赋予的,但不论如何,它们在我的身上都悬挂已久,我也习惯了它们的存在。但最近发生的一些事,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些标签真的就是我的全部吗?
01
就在这一周,我刚刚完成了一次演讲。它的特殊之处在于:第一,这是一次全国性的演讲,我的听众达到了两百人。第二除了我以外的演讲者,都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各大总监、专家和教授。第三,这次演讲全程录制。
初听到这个任务,让我以老师的身份进行分享的时候,我内心真的是拒绝的。身为一个内向者,我一直认为这种公开的演讲或比赛,都和我毫无关系,是我绝不擅长的领域。可是没有办法,工作所需,而且我的领导们都对这次的演讲非常的重视,这更在无形之中,加大了我的压力。
我准备了几十页的PPT和6页文稿,每天反复的念叨到嗓子哑掉,就怕在演讲中出状况。可意外还是在我演讲前发生了。在轮到我开始演讲前,因为一些原因,组委会临时决定,由排在我之后的教授先讲,我后讲。这位教授演讲水平极高,风趣幽默,例子不断,我与他根本不在一个段数上。更糟糕的是,我发现他所讲的一部分内容和我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甚至是他点明了不要这么做的。
我越听越绝望,到最后反而有了一种至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我决定临时改变原有的开场,拿教授的演讲作引子。上台后经过简单的自我介绍,我直接就说“刚才教授的演讲真是特别好,但我呢有点尴尬啊,因为我就是那个即将讲XX观点的人”,配合无奈的摇头叹息,全场都“哦~”了一声,笑成一片。我当时就知道,成了。
下台后,领导和同事们都说我表现的很自然,看上去一点都不紧张,比练习的时候还要好。我很开心,原来像我这样的内向的人,也能够通过大量的练习,通过快速的临场反应,将一场演讲进行的有声有色。这是我从未想过的事情。
02
在上个月,我还做了一件我觉得这辈子都和我无关的事——直播。直播同样也是工作需要,拒绝不了。虽然不是主直播人,但被告之要参加直播的时候,我是忐忑的。我跑去询问直播的主持人我要做什么,得到的也是“不用担心,我到时候会问你问题,你只要回答就可以”,这样很笼统的答案。于是一直到正式直播,我都是一脸茫然。
可是当直播的话筒真的递到我面前的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接过话筒以自己都想象不到的镇定回答主持人的问题,介绍自己的工作,还举例切图,全程自然顺畅。最后主持人插入把话筒拿走,我的部分才告一段落。
结束后我自己都不可思议,还怀疑是不是自我感觉出错,询问在旁的领导得知她也觉得我很自然镇定,才放下心来。
这让我感觉非常奇妙,原来那么内向容易紧张的我,也是可以进行直播——这种我眼里需要很强的表现欲的外向者才能做的事情?
03
我曾经经历过几次相亲。参加过相亲的人知道,两个完全陌生的人要通过相亲介绍彼此,了解彼此的信息。如果其中一方的话题断掉,另一方又不接上的话,场面就会无比的尴尬。
我就遭遇过这样的情况,手边有吃的还好,可以掩饰一下,没的话更加难熬。为了不让气氛这么僵,我就只好一直找话题,聊天打趣,付上微笑若干。以至于我在介绍自己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时,竟然没有人相信。他们以为我在开玩笑。在我反复认真的确认后,他们才带着不可思议的表情问我:“唉?那你是怎么变得这么外向?这么能说的?”我当时其实也并不明白,只好含糊了几句。
现在想明白了,其实是因为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开关。
04
当我面对我认为自己做不了但却不得不做的事情的时候,比如说演讲、直播或是与陌生人长期交谈,
我会在一定时间段内调动我所有的精力去处理这件事情,以至于呈现出与内向的自己完全不同的外向特质:活跃、积极、灵活、幽默……。简直像是打开了某种神秘的开关,成为了另一个人。
可同时过去的经历告诉我,这种状态时不能长久的。无论是演讲、直播还是相亲,在结束之后,我都会感觉到非常疲惫,就像电池没电了一样,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恢复充电。
长期以来我一直忽视了这种开关式的切换,只是懵懂的察觉到自己在进行某些事情以后会特别累,对那些夸我积极外向的话置之不理,认为那些外向特质与我无关。可最近发生的这些事用铁一般的事实打脸,即便我曾经害羞内向到和陌生人说话都会结巴脸红,我的体内也会存在外向积极的另一个自己。
我忽略了成长,在很多时候都固执的坚守着自己内向者的标签,认为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完成不了的,没有察觉到那些标签已然成为了我的限制。内向成为了我的安全区,我畏惧跨出去。
可以看到上面我列举的这些事情都带着不得不做的味道,但我现在由衷的感谢这些不得不做。他们让我意识到了是我自己在设限,很多事不是“不能做”,而是我因为畏惧而“不想做。”一旦我真的开始“做”,我也能“做”的很好。
05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有能力对不想做的事情say “no”。但我现在对这句话保有警惕,一方面是因为我深切的感觉到,自我的感知有时是会骗人的。它会让人失去很多机会。另一方面,人生在世,难免有一些你不想做的事情落在你头上。如果这些事情确实有价值,那么把它们当作挑战,去做了又何妨?
那么什么样的事情才是有价值的?或者说哪些事值得你打开开关,请出外向的那个自己?
以演讲为例,我自己会通过以下这三个问题来判断,分享给大家,以供参考:
(1)完成这件事,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收益?
收益并不一定是具化的金钱,更多的时候是无形的成长。演讲给我带来的就是更顺畅的语言表达能力+更灵活的思维应变能力+更优秀的PPT制作能力+领导的更加重视和信任。这些收益完全是任务还没开始时就可以预见的。虽然它算是直接下派给我的任务,但是我相信我如果真的狠下心来坚定的拒绝,那么换人也大有可能。我没有这样做是因为我很清楚,完成它会对我有很大的收益,会让我成长。如果一件事情本就让你为难还零收益或者低收益,那就是吃力不讨好,别做。
(2)你有没有能力完成这件事?如果暂时能力不足,能否通过训练、学习或者求助他人来完成?
如果是完全陌生,毫无基础,需要你从零开始做的事情,就需要慎重的考虑。我在学生时代做过几次演讲,工作以后也有。虽然受众不多,但并不算是全无基础。更重要的是演讲的内容主要是根据我写的论文,连PPT都是我自己制作,可以说大部分都是我自己的东西。演讲表达能力的欠缺我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求助我的主持人朋友来提升,我后来也确实那么做了。这让我相信我是有能力较好的完成这件事情的。
(3)完成这件事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有没有超过你的承受能力?你又能如何化解这些负面?
做自己不擅长,不熟悉的事,所带来的压力和纠结是不可避免的。很不幸的是我还是那种喜欢多想且把事情往坏里想的人。演讲前时不时想我忘词了怎么办?紧张到发抖怎么办?讲不好怎么办?这种情绪在我准备的不顺利或者累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个时候我就会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听歌、看书和剧、吃好吃的等等,把这些负面情绪都消化掉。
06
内向是我的本质性格,我接受它,但它并不是我的全部,我也不想受它限制。我很清楚虽然内向的我能发掘出外向的自己,不代表我就会成为一个外向的人。我所要做的只是在某些有价值的事情上打开开关,请"他"出山,而且因为精力消耗的问题,时间亦不会太长。这并非虚伪,内向和外向都是我的一部分,每一面都是真实的我。千面一人,从来不是演员的专利。
我一直都很喜欢尼可•胡哲所坚持的“人生不设限”。他一个连四肢都没有的人,却做到了太多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做不到的事,可见我们每个人身上其实都拥有难以想象的可塑性。
最后,不仅仅是内向者,希望我们每一个都能放开对自己的性格限制,去挖掘自己的不同面,尝试拥抱更多的可能,然后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