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星期回婆家住,正好赶上一年一度的民俗节日 —庙会。
其实,在庙会两天前,就是村里的集市。我原以为,马上就要庙会了,集市里面肯定没有多少人。不过事实却出乎我意料。这个集市比我以往见过的集市上人更多,东西卖的更快更多。出去晚了,肉都买不到了。我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婆婆笑笑,告诉我,庙会并不是单纯的为了买东西,逛街。村里的庙会基本家家户户都要待客,亲戚们就着庙会的由头走动走动,热乎热乎。所以,提前都要把待客的东西买好。有时候,一天之内要出门赶几次集,才能把东西买全呢。
在庙会开始前好几周,我就曾经在电线杆,墙上,马路上看见蓝色的“占”字。当时还想着什么意思,到现在才明白。原来庙会前,商户们就已经开始了各种盘算。据说,庙会前,出摊的地方就已经承包给一些人,然后由他们组织,统一为商户划分地方。所以,头一天,就能看见路上用白色的粉末划分的一块块的。一直延伸到了村外种地的小道上。而且,最让我郁闷的是,商户们把所有出村的路全都堵上了,想出门只能靠腿。而要来的宾客们也是远远的把车停到村口,要么随着赶庙会的人群挤进来,要么绕很远,从村外地里穿进来。
婆婆说,有些商户早上三四点就已经来摆摊了。她早起去买早饭的时候,街两旁早就已经摆满了摊位。好在,来逛庙会的人还不多,出入还算方便。婆家出门就是庙会的主街,平时集市上卖衣服什么的也会摆到小街口。不过,从来没有影响过进出。今天,出去一看,好家伙,堵得满满当当,也就够个人出入,两人并排出都费劲啊。
庙会大体呈一个T字型,只在大队的对街多出来一块玩乐的地方。当然,别处也有玩乐的地方,比如学校的门口。三个大型的旋转木马,两排蹦蹦床。一处刚要盖房子的人家里,还放了个大型的淘气堡。早早的,这些游戏设施上就已经有小朋友在上面。托儿子的福,我也到上面玩儿了几次,重温了些许年少时的乐趣。不过,我最想玩的是蹦蹦床,可惜上面一个大人也没有,我也实在是拉不下脸啊。
街道本来就不宽,两边又都摆上了摊位,人流量却非常巨大,来往的人们简直就是接踵而行。平时觉得几步就能到的地方,愣是走出了马拉松的感觉。我惦着脚尖,也只能看见乌压压的人群。婆家前面这条街主要是卖衣服鞋帽类的东西。间或的,摆着一些卖小零食的摊位。有卖栗子,膨化小食品的,有卖油炸和烧烤串串的,有卖棉花糖和糖人的。小朋友们最是开心,又能吃又能玩。路上看到好几个嘴巴染成紫色,蓝色的,准是吃了棉花糖的。这里就不说食品安全问题了,毕竟不是主题,现在的主题是开心就好。
我觉得最有庙会特色的还是什么套圈,打枪,扔飞镖之类的。这种地方,一般都是以青少年居多。往往都是小男孩小女孩一群群的,从这头玩儿到那头,组团打怪。男孩子花了钱,展示了技术,再把辛苦得来的毛绒玩具什么的,往女孩子怀里一塞。什么也不用多说了,不得不感叹,牛气大气傲气,有前途。跟在后面的我,真是看的泪目啊。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我肯定选择的是拿一袋子膨化食品在蹦蹦床上从早蹦到晚,差距啊......
庙会上待客,都是在家里团聚就餐。老人们围坐一团,说说知己话,再回忆一下青春往事。孩孙辈出来卖卖萌,引得长辈们一阵乐呵。家里的男人们都比女人会做饭,所以从早上起来,公公和老公就开始在厨房忙活。到了饭点,一些拼盘切好摆好先上桌来,然后陆陆续续的烤鱼,小炒菜,炖菜接连上桌。20来人,分成两桌,没什么规矩,基本不等菜上齐,人们早就拿起了筷子。主食是饺子米饭,家里的客人们都喜欢吃奶奶拌的饺子馅。一端上来,往往都边吃边赞赏,就是喜欢这口家乡味儿。
村里的庙会,过的就是这个人气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