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到大,像汤圆、月饼这些应景的节日食品,我都喜欢吃,总觉得它们比一般的食物多了一份浓浓的情味。粽子当然也不例外。现在生活越来越便捷,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粽子,但每到端午,家家户户的厨房里还是会飘出粽子的清香。深嗅一口,你会辨出不同的品种,红豆的,蜜枣的,咸肉的,蛋黄的……
想起粽子,就会想起童年,奶奶打粽叶回来满脸喜悦的汗水;就会想起老家邻居们聚在一起包粽子的热闹,土灶上大锅里煮粽子那咕嘟的水声;想起乡下毛脚女婿给丈母娘家送节礼的羞涩和兴奋,装着咸鸭蛋的五彩网兜;想起院子里那丛洁白的栀子花,温驯的黄狗,骄傲的花猫。真的,粽子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都是。
记得,那年端午前,出嫁不久的小姑和姑父闹了什么别扭,独自回来向奶奶哭诉。小姑是奶奶最疼爱的小女儿,她受了委屈,奶奶一定不会袖手旁观的。可听完小姑的哭诉后,奶奶只是轻叹了一声,什么都没说,就以天色不早为由,让小姑回去了,并且叮嘱她端午节和小姑父一起回来吃粽子。端午的第二天,小姑两口子果然依着习俗,带着礼物一前一后回了娘家。吃饭时,奶奶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给他们俩一人剥了一个色如碧玉、清香扑鼻、瓷实光洁的粽子。边剥,边自言自语道:“这裹粽子啊,有学问呢!粽叶不新鲜,香味就不足;糯米不粘乎,吃起来发渣。就和过日子一样,两个人都好,日子才美呢。”也许是粽子的美味化解了小姑的委屈,傍晚,她和小姑父两人肩并肩骑着车说笑着回去了。奶奶呢,倚着院门,看着他俩的背景,又轻叹了一声,顺手摘了朵栀子花插在了发髻上。那幅宁静祥和的画面,是我一辈子思慕着的。
“粽子裹好了,你有空回来拿吗?”
自从离开家乡成家生子之后,母亲打电话来的内容无非两种:让我回去拿东西或者她送东西来。小时候,我喜欢吃蜜枣馅的粽子,那时蜜枣只有过年才有。每每过了年初五,母亲就会悄悄地藏起一些,以防馋嘴的我们吃光。临近端午的某个早上,母亲便会指着盘子里扎红绒线的粽子说:“剥这个吃。”剥开,咬一口,满嘴的甜蜜,蜜枣馅的。而现在,母亲又学会了裹蛋黄和咸肉的粽子,因为我的儿子喜欢。虽然我也是成为母亲了,可每次回家我都要倚着母亲靠一靠,只是觉得母亲的个子好像一年比一年矮了。
去年快放寒假时,我收到了一袋粽子,是儿子同学的外婆送的。她说,孩子们快考试了,看冰箱里还有夏天预备的粽叶,就裹了一些,讨个彩头,希望孩子们都考出“中意”的分数,好过个轻松的寒假。这种心意满满的粽子,我已经不是第一次收了。印象最深的是高考前夕,亲戚和乡邻送了不少的糕和粽子,那时家里没有冰箱,一篓的粽子只能隔两天就热一次,家里就总是萦绕着粽叶的清香,一直到现在,那香味犹在鼻间。对了,楼下的孩子今年中考,我也要给她家送几个去。
也不知那孩子喜欢吃什么馅的粽子,现在市面上粽子可有创意了,巧克力的,水果的,鲍鱼的,香辣的,咖喱牛肉的……有的味道真不敢恭维,可这些年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讲究了,倒是能从粽子的品种日益丰富中窥见一斑。
有学者考证,粽子早在春秋时就有了,可更多的人还是愿意和苏轼一样,相信“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认为粽子起源于祭奠屈原。原因其实很简单,每个年代的人有每个年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主张,但是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忧天下、忠贞爱国的信念,早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中美贸易战中,中兴、华为等企业受制于美国,不是引发了人们对我国科技力量的重新思考吗?不是激发了国人科技创新的决心与毅力吗?我们比屈原幸运多了,和平年代的爱国有另一种表达,每个人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就是爱国。
节至端阳,粽子又飘香了。你,闻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