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默默完成进化,用时间的复利效应守住生命的烛光。
“默默完成进化”与“高调完成进化”,可以说是守住生命的烛光最常见的方法。
在我所有已经实现的小梦想中,无一例外都选择了“默默完成进化”,这并不说明默默完成进化有多需推崇,毕竟我不曾让我“生命的烛光”让别人去吹或是点亮。
选择默默进化:
一是自己有足够的能量与自信去完成自己的期待,好像并不需要从别人的口中去获得鼓励。
二是当完成一些需要时间积累的复利效应事件后,自然而然吸引到了同频的人,偶尔会选择把自己的某些期待讲给同频好友。(讲给同频好友和“狐朋狗友”,只有一个区别,一个会提供建设性意见,没有意见也会支持;一个只会说,醒醒吧,看看现实是怎样的)。说给同频好友,并不是必备的,其实某种程度来讲,是说给自己听。
三是信奉自己的梦想需要自己默默守护,不能让它过于被“风吹日晒”。
之前会想:只有经历过“风吹日晒”的“梦想”才说明是真正的梦想,“温室里的梦想”即使成活也很娇贵。
仔细想想,我们容易搞错“温室里的梦想”的意思。温室的梦想代表这个梦想还只是停留在脑海里,不去放在现实中,放在头脑的温室里。把梦想放在实践的过程中,它就已经在接受历练了,难道说让它被不理解的人评价或否定,最终你还是决定继续追逐梦想,它还是你真正的梦想吗。
如果梦想通过经历一些“风吹日晒”,你还是确定那是你的梦想。又能怎样呢?如果经历过“风吹日晒”,最终自己选择放弃,才多么可悲啊,自己的梦想竟然用别人的“嘴”来证明不可行。
梦想实现的过程中,更重要的不是时间吗?更重要的不是自我成长与自我迭代吗?跟时间和自我迭代相比,让它“风吹日晒”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比如关于健身。身边办过健身卡的人还真不少,而且大多数是办了年卡,一年累计去的次数还不到两个月,因此失败的人会得出个结论,大多数人的自制力或对于运动的热情都是暂时的。
他们的评价还算是客观的,至少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于我,关于健身的事情还是请教了不少朋友,可不是说为了告诉别人:“我要去健身啦”。“高调进化”也是有方式的,就像问的问题不一样,想要的结果也不一样。
不去问“你坚持了多久,以你对我的了解,你觉得我可以坚持多久”。呵呵,如果真是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上个称不就知道了?
而可以选择“你是什么时候不再想去健身房的,是因为什么”,“你当时有小伙伴一起吗,他坚持下来了吗”,“你所知道的小伙伴里面,持续运动的伙伴是怎么做到的”。
通过一系列的类似于“调研”的问题,得出结论。想要持续运动:1、热情是好事,但不能把坚持下去的动力交给热情,必须可以从中获取自己重视的正面反馈;2、建立“条件反射”,比如我干完什么事情,就可以去运动了;或者运动完之后,我最想去干什么,长期以来就成为习惯;3、有小伙伴是好事,但是绝不能被小伙伴影响,要找到自己的节奏,避免突然的运动量过大导致对于运动有畏难情绪。4、无法持续运动的人,往往有个误区:我今天特别想运动,那我就多跑几圈吧。没有建立长期的概念是多么可怕,长期运动才叫运动。为避免此类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选择将自己“运动”当作“项目”,每天将项目进度记录下来,比如跑步多久,里程数,跟着教练练习多久。长期下来,自己都惊呆了,原来我的运动能量这么强。
持续运动之后,其实仅仅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就够了。比如:运动之后,精神状态成倍的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之后节约的时间远远大于运动所需的时间。
有些事情,花费时间并不是在用时间,而是节约时间。
严格意义上来说,健身不算是梦想。
跟“人可以有小梦想,比如先赚一个亿”相比,健身九牛一毛啊。
梦想之所以叫梦想,就是因为它并不是几个月或者通过一段时间就可以达成的,它更需要的是时间的复利效应,
多数情况又是梦想败给时间。有梦想的人不见得有很多,跟我们有类似梦想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人数其实不少,毕竟13亿人口的基数不是盖的,只是很少在我们身边而已,不然不符合分布规律)。如果周围没有梦想同频的人,还是默默进化吧,如果觉得孤单,可以通过各种社群找到自己的梦想同频好友,当然最简单的方法是想想那句话“你我并不孤独”。
当你尝试去进步的时候,你遇到的更可能是打击而不是鼓励。
一切,仿佛都能用用默默成长来回复。
所有真正有意义的进步都跟复利曲线一样,没有经过那个长期之前都像是“恒定没有概率的直线”,只有经过长期已经被度过的某个时间点之后,才有肉眼可见的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