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主要内容参见题图)已经进入最后阶段,算起来比启动时期望的出版时间要延后整整半年。
有一件事情,我额外投入了不少精力,并且觉得很值得——给新书的每个章节画了一张「视觉引导图」。
最早接触视觉引导的概念,是在多年前某次行业会议上,演讲者一边讲,有一个人一边在会场的后方画,当时觉得很惊艳。后来经过了解,知道了「视觉引导师」、「视觉简报」的概念。
比如下图,就是我2016年初某次分享的内容,好不好看不关键,它给我的启发在于,这个时代,大家看长文章都没耐心,怎么愿意读一本书呢?俗话说「字不如表、表不如图」,比起看字,每个人都更喜欢看图。
于是,2016年11月,我找到了上图的作者,也是《世界咖啡》(世界咖啡是一种学习型组织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一种有效的集体对话方式,已被应用于全世界的各种文化、各种场合,它将人们在一种真诚互利和共同学习的精神下齐聚一堂,通过营造好友们聚在一起喝咖啡聊天的情境和氛围,让背景各异、观念不一,甚至素不相识的人能够围坐在一起,进行心无挂碍的轻松交流和畅谈,让深藏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形成集体的智慧。)的译者,创新引导师金沙浪,请教他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如你所想,背后的本质还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即通过更容易理解的图形来帮助、引导、激发、触动、影响……受众,和做产品也有几分相似。下图是金老师创新引导课的现场。
2016年底,我总觉得缺了点理论支撑,于是又通过浙大的师弟,拜访了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徐老师又给我深入浅出的讲了好多。
徐老师告诉我,图形化,是还没有被充分利用的认知通道。我们在输入专业信息的时候,常用的手段是看文字、听语音,想必各位也都有信息爆炸的焦虑,但还有个我们儿时就非常熟悉,但又逐渐被忽略的输入通道——图形、空间,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就好比去往同样方向的两条路一样,一个已经很拥堵,另一条却一直空着。
左右脑,对于文字与图形是分开理解的,人类一开始其实更擅长理解图形。
个人一开始,小朋友的涂鸦,是与世界交互的手段,是一种表达。
群体一开始,原始人的壁画,并不是艺术,而是一种记录。
用大家熟悉的图形来辅助理解不熟悉的事物,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叫隐喻。
比如对企业的理解,徐老师拿很多企业家的讲稿做过用词分析,发现最常用来隐喻的对象是「战争」、「旅行」、「种子到大树森林」,而这背后,也反映出企业家对企业的不同理解。
做产品这件事,我们当时想到了很多隐喻,比如:种子发芽、人体的运行、爬楼梯……
末了,徐老师送了我两本书,《选择与适应》是他的著作,对我来说太难啃了,哈哈。
我们还一起参考了一些用上了视觉引导的书。
谈到把我的新书图形化的话题,徐老师特别认同,甚至还衍生出一些我没想到的好主意——「你以后做分享,也可以用图,而不是PPT,甚至把教室的空间都利用起来,相当于三维的图形,类似记忆宫殿。你想一下,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还是能记住小时候去哪里怎么走。甚至我们对时间的理解,也经常用空间来替代,前天后天,上个下个星期,两三天左右……」
理论知识准备了一些,我又向金老师请教了用啥工具,于是,十几年来第一次进了文具店,买了铅笔、水笔、A4纸、橡皮、荧光笔……
像一个小学生一样,开始学习新东西,写作业,感觉还真的不错,画啊画,话说我小时候学过8年画,难道是为了这一刻?下图是一部分手绘稿。
不过,还是丑……如下几张,是我对新书第一章内容的理解,图画的样子也经过了几次迭代。
到这里,我觉得我的艺术细菌真的全被杀死了,于是,又开始求援,我发现,每当碰到困难,总会有世外高人出现,机缘巧合,春节前碰到了一位产品经理老友周全,而他和他夫人乐乐之前都在腾讯做过设计师,太棒了,于是,有了下图。
新书第一章——初始:大话产品经理,讲述了前产品经理时代、产品经理时代和后产品经理时代的种种。
新书里会有几十张类似的图,也许可以单独出个画册?尽请期待,:)
iamsujie,前阿里产品经理,写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淘宝十年产品事》,现在做创业者服务,『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B12』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