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怎么看也看不见,我们把它叫做夷,怎么听也听不到,我们把它叫做希,怎么摸也摸不着,我们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象是不容易区分开来,他原来本来就是混沌一体的,它的上面并不显得敞亮,它的下面也不显得灰暗,他绵延不绝而又不可名状,又总要回到看不见物体的虚无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物象的形象,这就叫做惚恍。
从前方去接近他,不见他的头,从后面去追赶他,不见他的尾,根据早已经存在的道的运行规律,来考察现在的具体事物,我们就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起源,这就叫做道的规律。
这一章又着重描述了道。在前面的第6章和第8章,老子分别用“山谷”和“水”来比喻道的虚空和柔弱,而这一章呢,讲了运用道的规律,老子认为道其实是可以超越任何事物的,他也没有形状,所以呢,他看不见、听不着、也摸不着。对于这种没有形体的抽象植物,根本无法进行感官上的体验,所以无法用语言去描述它的属性。
道有两种内涵,一种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也就是宇宙的本体。还有呢,是物质世界和现实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他们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道既是虚无缥缈的,但他呢又是确实存在的,就是所谓的无状之状,无物不象。道有其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掌握了这种规律就是了解了事情的根本。
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掌握道的一般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理想中的“圣人”是能够去掌握自古以来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一般规律,因此他就可以去驾驭现实物质世界,是因为他悟出了道性。
我们把肉眼无法看到的东西称之为夷,你看不到并不代表他不存在,只不过是说不被我们的眼睛所认知罢了,比方说我们站在平地上,你使劲往远看,你再怎么看,你眼睛所看到的东西是很有限的。还是有很多我们眼睛看不到的,比方说一些微生物,你就必须借助仪器才能看到。我们当然不能因此就说没看到就不存在。因此,要充分肯定,其实在地平线的那一边,还是存在了很多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还有微生物也是存在的,这些东西都是以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就好像大道也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一样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他无时不刻在对人发生着影响。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的去尊重道,尊重普遍一般的规律。我们用耳朵无法听到的声音,它的特点是细、飘渺、轻微,因此我们就不能够听得很真切。
除此之外呢,如果加上了距离这个参数,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也是有范围的。距离远了,我们就听不清了,听不见了。因此我们说道作为一般的规律,普遍的规律,即使有声,可能我们也听不到,所以有人说叫“大道无声”。
当一个东西小到无法被我们摸着时,我们就把它称之为“微”,因为它太小了你都摸不着,感觉不到,那我们说这个道啊,就是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所以他无法用我们常规的五官去感知他,那么我以为这三个概念也很难去穷尽道的本质和真正的内涵,我们把它说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称之为一。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我们既然说大道是一个东西,他应该是有形象的,但他因为看不到、听不见、又摸不着,所以他其实已经超越了物质世界,他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很难用概念来解释,只能用心灵去通达,无法用感官去体验,只能用身心去感知。对于这种模糊、又深奥,亦真亦幻,我们就称之为惚恍。
因为道是支配万物的,它存在这个世界当中,却又无迹可寻,而且它又是多变的,很难被人所把握,他也没有前进,也没有后退,没有运动,也没有禁止,没有光明,也没有黑暗,所以他是永恒的,是生生不息的,绵延不绝的。但我们感觉到它的存在,他又回复到无迹可寻的状态,所以他总是恍惚飘渺,若有若无,若明若暗,琢磨不定。
大道的规律和纲纪能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叫“顺势者昌,逆势者亡”。下面说两个案例。
司马迁,夏阳人,是我国现实期伟大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掌管汉代文史新历等皇家档案,其有志编撰一部古今通史,但没有完成,在临终时对儿子司马迁说,希望能继承大事。司马迁尽管人生坎坷,受到李宁投降匈奴之事的牵连,被施之以腐行,遭受了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但他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志,依然坚强的活下来。公元前96年汉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得以出狱,他花了5年时间,到公元前91年,司马迁完成了《太史公书》,共130篇,52万余字,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说《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老子说执古之道御今之有。古代先贤志士的经历激发了司马迁坚定其立言、立人之志向。
伊萨克·牛顿是一个早产儿,体重不到三斤,但是他活到了84岁。牛顿在26岁的时候晋升为剑桥大学的数学教授。大家都听说的一个古老的故事,就是树上的苹果掉到了地上,牛顿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通过苹果掉到地上、外甥玩的小球拴在橡皮筋上,随着牵引不断摇摆,速度越来越快,最后被抛出去,又落到地上,进而联想到月亮的运动是相似的,因此推论出它们都受到一种外力,这种外力不仅存在于大的物体之间,还存在于微小物体之间,只不过我们无法感知而已,但是今天我们可以借助于仪器感知。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当然这只是灵感的来源,从有想法酝酿道万有引力定律的正式提出,牛顿经过了长达二十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