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管看书还是做事,一定要以问题为导向,考虑各种因素对事情解决的复杂性,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不然,看再多的书,写再多的人生感悟,那也只是感动了自己,不能真正让自己的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让国家、社会越来越好。
从小到大,我们身边都有“别人家的孩子”:脸上永远洋溢着“我看过好多书”的神气表情,学习刻苦努力,老实听话,不苟言笑,认真踏实。可是长大以后,“别人家的孩子”有些逐渐成为了我们可能永远难以望其项背的人物,而有些则蜕变成迂腐、僵化的代表。前者我们称之为社会精英,后者我们称之为书呆子。
为什么同样是看了很多书,有些人逐渐成为了社会精英或所谓的成功人士(至少从世俗物质上看来),而有些人则沦为了处处以书为主、教条主义的书呆子呢?
我想,《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可谓是最佳的解释。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看过再多的书,那都是作者自己的故事,与自己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永远不要把读书百卷作为自己傲娇的资本。每一个真正把“书”看懂的人,都是由自己的一本书的,只是写或不写罢了。
有的人看书看出了门道,走上了自己高歌猛进的康庄大道;而有的人看书则越看越窄,成为了人人可笑的井底之蛙。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对社会真实面貌的掩盖。对于每一个经历过学校教育的人来说,他们都会由衷地发出“社会太TM现实的感慨”,各种人情冷暖、世间百态让人五味杂陈。可是当我们细细想来,才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社会不是好现实啊,而是社会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我们从小到大不管经历的家庭教育抑或是学校教育,它们给我们传递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真善美,理想饱满、惹人喜爱的世界。当“世界那么大,我们想去走走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四个口袋一样重,每一步都举步维艰。
社会一直都是现实存在着的,只是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某些道德教育蒙蔽了我们真实的双眼。当我们真正走入社会的时候,才发现真实的社会也有我们希望看到的真善美,但是带给我们震撼的永远是那些负能量抑或是让我们沮丧苦闷的事情。知道为什么吗?根据经济学边际递减的效应,学校家庭教育的真善美随着从小到大时间的累积,边际效用已经非常小了;而社会教育对初入社会的学生来说,则是边际效应无穷大。举个简单例子,家人长期对我们无私的爱让身处幸福中的我们很难再感受幸福的感觉,而当一个朋友或陌生人对你好的时候,你会发现别人的好,然后瞬间幸福感爆棚,感觉人间有真情。这也就是我们在经历长期学校、家庭正面教育以后社会教育给我们带来如此巨大冲击的原因。
2.书本理论的简化。让我们来看看学校教育中的某些经典理论模型吧: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这是牛顿第一定律;“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社会各行各业中适用的各种理论。
书本理论从产生之日起一直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适用执行。理论的产生是基于人们在日常生活遇到问题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需求。理论的适用是为了实实在在解决我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真实的问题,它是依附于真问题存在的,而不是脱离现实空对空的存在。简单来说,理论只是我们对真实社会思考分析的一个工具。而有些读书很多的人面临的问题是以为工具就是全部,所以对事物的看待永远只站在理论分析的高度,而不加以现实的思考。最经典的例子笔者曾经在《浅谈社会人士与在校学生的思维区别》中写过,讲的是判定硬币概率的问题。硬币抛射的概率是50%,当前面99次都是正面的时候,问第100次出现反面的概率是多少?如果是一个学生,则回答基本上都是50%。而如果是一个社会人士,则回答是不超过1%。至于其中缘由,想必有一定社会经历的人都会知道是怎么回事。
书本理论是摒弃了许多因素的考量抑或是设定了某些假设条件,对事物在某个角度上的单一考量。而真实世界是不存在单一因素考量或容许假设的,它是真枪实弹的决战。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可以见诸报端的大学生失踪被骗的原因之所在。
3.缺乏独立思考。现在的社交媒体如此发达,各种人生哲理、心灵鸡汤、励志典范灌注在那些渴望发展的青少年中。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你若成功,放屁都有道理!你若失败,再有道理都是放屁》,对于此文的观点,笔者难以苟同。权威主义掩盖了真实的世界,道理人人都会讲,为什么成功人士讲的你就爱听?还不就是自己也想辉煌腾达,这些人是自己的典范。但真实的情况就是,真正有道理的不是讲述的某位成功人士,而只是道理本身。
很多人的人生梦想就是赚大钱,让家人过上美满幸福的日子。当然,赚大钱是大家都所想的,但真正赚大钱的仅仅是少数。所以大家就把这些赚大钱所谓的成功人士当作人生偶像,奉若神明,唯话是从。
在真实世界里,很多人一直不肯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赚大钱就是运气。当然,笔者并不否认个人努力勤奋的重要性,但是缺了运气真的还是不行。我们看到的成功人士始终是人群中的极少数,他们或许文韬武略,或许满腹经纶,但是真正决定他们走到人们眼前的可能是运气。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你出生在什么家庭决定不了吧?至少在你未懂事之前,家庭是你的全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发展。第二,你有什么天赋决定不了吧?有的人天生就有演讲的天赋,有的人天生就有极强的推理能力,不同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三,你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你决定不了吧?我们生命中出现的每个人都是我们常说的缘分,虽然我们具有选择与谁交往的权利,但是我们身边的人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我们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的。你遇到了一个贵人,托你一把你有可能一下子就上去了,而如果你没有遇到即使才高八斗,没人发现也难以有所作为。
有能力的人需要的是一个机会,而当机会来临时你抓住了你就成了,你抓不住或者机会没来那你就没戏。不要相信什么所谓的心灵鸡汤、人生哲理,年轻人还不到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不用羡慕少年早成的同龄人。每个人的出生环境、教育背景、个人天赋与性格都有所不同,命运的安排也是有所不同。
当股市是牛市的时候,一只猩猩随便选股票都可能会让你赚钱;当股市是熊市的时候,即便是顶尖预测专家也可能让你亏得倾家荡产。
这些只是笔者简单的体会,或许不太全面,但是笔者认为一个人读书发展的路径应该是这样的:选定一本适合自己理解范围内的书认真去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真正的问题,然后加以思索。换句话说,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读书,而不是简单地读各种书。当然这种考量纯粹是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主义角度。至于某些人特定的精神需求则无所谓选择,满足其自身喜好即可。
但是要想真正做事情,解决问题,其首先就要明确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这是我们做事情的起点与目标。连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都不知道,我们怎么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呢?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看很多书有的人发展越来越好而有的人发展越来越差。其根本所在是:前一种人以问题为导向,搜集各种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他们需要看很多书与资料,但不仅仅是这些,还包括向特定领域的专家请教,上各种培训课程。看书实际上是他们为了解决问题搜集分析资料的一个过程,他们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同时培训交流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后一种人,只是简单地看看,泛泛地理解,毫无目的,四处打转。所以任何看起来有价值的书在他们眼中都是宝贝,但是每次都浅尝辄止。
不管看书还是做事,一定要以问题为导向,考虑各种因素对事情解决的复杂性,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不然,看再多的书,写再多的人生感悟,那也只是感动了自己,不能真正让自己的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让国家、社会越来越好。
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也不能不吸收信息(看书只是吸收各种信息的一种方法而已)。
tyle="m+�`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