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不断进步,殊不知很多时候
已经走进一个别人有我也要有,别的孩子能做到
我的孩子也能做到的奇特心理
今天的视频中,讲述了孩子最真实的内心想法
快来看看吧
◆ ◆ ◆
看完视频,让我们来做几点反思!我们之所以会经常拿别人家孩子来说事,其实并不是别人家孩子真的有那么好,而是每个孩子都是有TA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总是看到自己孩子的缺点,看到其他孩子的优点,希望其他小孩子的优点都能到自己孩子身上,说实话,反观自己又何尝是十全十美的人呢?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我们拿什么来教育孩子,教育孩子,以身作则,不然哪天,你也会变成你孩子嘴中“别人家的爸妈”!
孩事儿团队之所以拍摄这个视频,是源于我在生活中的一次经历!一个周末的午后,我跟往常一样抱着电脑在客厅用电脑整理近期的团队拍摄的视频,突然从楼道里传来疑似儿子和别人争吵的声音,我赶忙打开门,正好迎上在小区里踢完足球回来的孩子们。问起刚才争吵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儿子在踢球时太过自我,完全不按既定的规则来玩,队长说了他两句,儿子不服,两人就争执起来。
本来就担心儿子经常在外面跑不安全,再加上这件事,我随口说道:“小伙砸,你也不小了,你看人家隔壁王阿姨家小鸣,每到周末就帮家里打扫卫生…...”小家伙没好气的看我一眼:别人家孩子有那么好吗?你不提隔壁家小明我们还能做朋友!虽然对儿子学大人说话感觉又好气又好笑,回过头我不禁也反问自己:是啊!别人家孩子真的有那么好吗?
小时候,爸妈总习惯拿
“别人家孩子”来鼓励或教育我们。
好不容易等我们长大了,自己也做了父母,
却不自觉的把“别人家孩子”挂在嘴边!
“你看看那谁家小那谁......!你再看看你,…...”
EMMMMM........
我想起,之前在公众号上有一篇很火的文章《自卑的父母,才总希望孩子成为自己的骄傲》。我觉得说痛了很多一部分家长!心理学家科赫特认为,反应性自身对象负责满足儿童渴望得到赞美和肯定的心理需求,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反应性自身对象。而不成熟的家长养育孩子时,无意识地将自己与孩子的位置互换,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反应性自身对象,希望孩子来满足自己夸大性幻想和好表现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试图通过孩子良好表现来博得别人对自己的赞赏;或者把孩子当做自己理想的化身,让孩子去实现家长没有完成的梦想。但是,我们真的有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吗?在要求孩子的同时,又有多少家长做到了合格的家长呢!?
1
你知道什么对他的人生道路最好吗?
在一个幼小的孩子面前,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地扮演着上帝的角色: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最好,我们知道什么样的道路对他最好。从其一生的长远角度来看,你确定你真的知道什么对你的小孩最好吗?以你的“知道”来控制你的小孩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认为是好的或对的东西强加给你的小孩,那简直就是一种挟持。你在挟持他的生命自由,也是在挟持他的心。
在那无明中,以爱或对他好的名义,你对孩子做过多少蠢事你知道吗?当一个人在无明中时,你怎样对待自己,你就怎样对待他人。你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惩罚你的小孩,你用责备自己的方式责备他。当你还是一个有许多问题的家长时,你怎能教育出一个和你不一样的小孩?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不希望他成为的那部分——越成为你内心中所讨厌的自己的那个形象。只有你管他越少,他才会越来越不像你,他才会越来越发展出你的生命中所没有的新的部分。
你确定什么样的道路才是你的孩子该走的最好的人生道路?你真正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你是上帝吗?如果你真的是上帝,那就像上帝一样去做,彻底撒手让你的“孩子”自己成长。看那天底下的众生——老虎、狮子、蚂蚁、蜜蜂,哪一个不是它们自己在成长,上帝可没有操控它们的人生道路,不是吗?
2
要求、期望、负责是不是爱 !
我们衡量自己对一个人是否有爱或爱有多深,往往会看对他有没有要求、期望或负不负责,或那程度有多深。当我们对一个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我们越负责时,我们就越爱那个人;反之,我们就不爱他,或爱他不深。这是真的吗?这是一个错误。
要求、期望或所谓的负责,仅仅都是恐惧的替代物。它们是恐惧的另一种化身,另一个名字。要求、期望和负责意味着爱,你确定那是真的吗?在我们的教育中,因为我们自己有恐惧,结果“要求”“期望”或“负责”成为了我们与另一个个体的联结。当我们对他要求、期望或负责时,这能使我们感到与对方联结得更深、更紧,使我们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为了弥补安全感的,当一个人越强调教育,其背后的不安全感越大。教育似乎是一种掌控,它建立在对未来和恐惧的幻觉基础上。教育是恐惧的面目,一个人越恐惧就越需要它,一个人越恐惧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法师开示: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内在的本自具足的善良、智慧和爱。
觉者没有教育的概念,因为他们不需要教育。老子从未提倡过教育,因为他处在了道的源头。万物需要的不是他人给予的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而实质上,在人的智慧创造之中,也只有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要求、期望和负责是不是爱?严格地说,那不是爱,那是完全的恐惧。
3
让自己成为孩子的骄傲和榜样!
优秀的父母,不会把太多心思花在教育孩子上,所谓影响、熏陶、教育都只是衍生品。父母最该思考的是自己该如何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活明白自己,因为父母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父母生活的界限,就是孩子受教育的界限。当父母在工作上认真敬业,生活中坦荡真诚,仪表上端庄优雅,自然就会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积极向上的、高大的形象。让孩子提到父母的时候心里充满自豪和骄傲,成为孩子的榜样,为孩子的成长提供精神上的营养。当父母能负起对自己的责任,做好自我管理,而不是简单的唠叨和无怨无悔的付出,孩子便自然会因为对父母的尊重和信赖,而追随和模仿。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而孩子受益只是结果,不是目的。
“不要被恐惧或狭隘的定义所束缚,不要在自己周围筑起围墙,尽力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亲情和美的事物”。“真正优秀的父母,都是孩子生命中不动声色的摆渡人。”不论身处何境,影响孩子一辈子的起点,永远是父母。尼采说:“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头衔和成就,而是能让你发挥出全部潜力。换句话说,真正的教育应该能释放你的身心”。
孩子本身并不是为了谁的明天与希望,孩子自己就是明天,就是希望!孩子事儿,无小事儿!加油啦!各位爸爸妈妈们!
- END -
『 孩事儿 』:孩事儿原创栏目,目的是用短视频的形式,纪录的视角,展现不同家庭的不同家庭教育观以及一些社会热点和新闻事件。以“与父母轻声探讨,与孩子平等对视”为育儿观,帮助亿万家庭走向成长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