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后自己也吃了一惊,这个问题好大啊,好像应该是专家教授研究的问题吧,凭我一介普通教师怎么能阐述的清呢 ,确实,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的面宽广而博大。虽然我们教师是离教学最近的人,每天都在实施教学,可我们不一定能从宏观上回答这个问题,不一定对这个问题有多么精深的理解,但对无比熟悉,每天都在操作的事情应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解。
前一段时间听了清华附中赵谦翔老师的一个讲座,赵老师谈到,他当年在东北吉林教语文,课讲的好,特别有名,有的老师就问他,赵老师您的课怎么讲的那么精彩啊,他说:“那是因为我只讲我懂的,我不懂的没敢讲”,哈哈,简直是“振聋发聩”啊。讲座后和同事谈到这句话,大家都会心地哈哈大笑,突然发现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自己都没弄明白的问题就敢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这不,就在前两天一位老师讲反比例函数,在课上给出1/X+2这样的式子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反比例函数,学生也很疑惑,老师肯定的告诉学生是反比例函数。然后一下课就和大家探讨对不对,因为面对学生总得给个答案呀,其实这个问题她自己也有点疑惑,不十分清楚。而据说(我也不十分清楚)这个式子表示的只是反比例“型”函数,并不是严格的反比例函数。这样的事情其实很多老师都有过,所以赵老师的那句大实话对大家触动很大,原来很多老师都有过“不懂装懂”。知识层面保证不出错,应是教学的底线,可有时稀里糊涂就越过了这个底线,把错误带给了学生。
但我想,赵老师所说的“懂”并不单指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应是在准确性前提下的“创造性”。教材上呈现的知识受教材这个载体的局限性,往往结论性的东西多,知识形成的过程体现的少,重要知识也往往只是一段显眼的黑字,是干瘪的,也是无味的。而教学就是要赋予这些“死”的知识以“生命”,通过创造让知识有“温度”,让“有机体”去唤醒,触碰,激发学生。通过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概念,定理,公式等变成教师“自己的”。教属于“我”所理解的知识。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一定有不同的“情感”。只有给学生呈现我们教师自己的“东西”时,才会活灵活现,异彩纷呈,各种方法信手拈来,使教学的过程弥漫着新奇与激动,氤氲出情感的交流与碰撞。
是的,教师给学生传授的是知识,但也何尝不是教师自身 “鲜活的生命个体”的呈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