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还记得你第一次当义工时发生了什么吗?
第一次就是做辅助义工,一进去爷爷就拒绝我们的陪伴,说没什么好聊的,但是主沟通义工说,我们就是来陪陪您,不聊天也没关系。整个过程主要是观察主沟通义工怎么陪的。在一旁安静的呆着不说话,内心也有很多的忐忑不安和紧张。离开的时候老人说,哎,时间过得真快,一聊起来就有很多话说。对我触动特别大。很多老人的拒绝只是表面的。我们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被陪伴的。在分享过程中,主沟通说,第一次能在一旁很安静的呆着觉得很不错。给了我鼓励。感受到被陪伴和呵护。
2.现在的你和当时的你有什么不同,是什么促发了这种改变?
现在就是角色互换了,我成了那个带领新人的主沟通义工。不管被分配的老人是什么状态能做到放松,自在。也学会了去呵护辅助义工,这种变化就是在持续践行陪伴的四年时间里慢慢积累过来。
3.为什么会成为义工?(是别人的影响,还是自己内心的动力?)
是看了一本书写台湾一个做临终关怀的老师陪伴一位朋友的家属过程,让我很触动,内心就埋下了一颗种子,想着要是我也能做这样的事情就好。于是自己搜索找到广州十方缘创始人匡老师的。
4.服务过程中最有成就感的三个时刻?
一、老人像婴儿一样绽放的笑脸
二、老人从紧张焦虑到平静身体舒展开来
三、整个病房从一开始的嘈杂大声说话到陪伴30多分钟后发现整个病房都进入到一种宁静舒服的状态的时候。特别享受。
5.服务过程中有觉得无能为力的时候吗?这个时候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心境?
有,十方缘有两个心法,一个是内心默念核心价值观,三不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另一个是零极限。默念“对不起 请原谅 谢谢你 我爱你”。以前就是逃离,现在有时看到辅助义工无法接纳时也会让他先离开现场,可以等她准备好了再回来。
6.对你来说,做一个义工,特别是跟老人陪护,临终关怀有关的义工,最重要的三个特质是什么?
一、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平静或喜悦
二、觉察,去感受老人的状态,能够接纳老人的情绪。你哭就陪你哭,你笑就陪你笑。
三、带着爱,专注的用心陪伴。
7.有些老人精神好,很健谈,如果是你做服务,你会跟他谈论些什么呢?
一般会聊一些老人过去的工作,经历过的闪光点,或者听老人讲童年、亲人的一些事情。
人都需要被看见,被肯定。要觉得有价值。
8.有些老人身体条件很不好,身上插满管子,呼吸都有困难,如果是你做服务,你会怎么开展呢?怎么开展才能让大家都觉得舒服呢?
十大技术中的:祥和注视(先让自己调整到平和的状态去看着老人),抚触沟通(老小孩老了就回到婴儿的状态,喜欢肌肤的接触),同频呼吸(通过调整自己的呼吸,慢慢带动老人缓慢的呼吸),音乐沟通(放一些轻音乐)结合使用。对于重症失能失语的老人,一般会轻轻的抚触老人的手或者额头。带着老人一起缓慢的呼吸。也会放一些轻音乐。内心跟老人说话,或者感受到老人的疼痛恐惧也会用言语表达出来。
9.大学生也会做志愿服务,去养老院服务,但很多时候不是出于“公益”本身,而是学校的规定。所以很多时候都流于形式,不是形成长久的陪伴。那么,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热闹一番,走后寂寥”的场景。这样的场景会对老人造成什么影响?
既然学校的现实问题是这样的,如果是我就在每次公益中用心做好自己这部分,自己做好了也会影响身边的人。
在十方缘,特别是番禺市桥那边的重症老人,很多都不能长期陪伴,可能这次陪伴了下次老人都不在了。我们有一个宗旨就是把每一次陪伴都当作是最后一次陪伴。专注做好当次的陪伴就好。
这个提问让我想起一位北京街家居探访的一位爷爷,他失明,73岁,我们一个月上门探访一次,持续陪伴了差不多2年多,他60多岁退休后自己主动打电话给广工大学,问他们有没有志愿者服务?他希望有人来陪他聊聊天,就这样广工就有学生组织半个月去探望他一次,一起帮他收拾下简陋的家,一起买菜一起做饭吃,一直持续了10多个年头,领队也换了好几波,连志愿者的名称都改了。每次听到他描叙喜悦的声音,就觉得这个爷爷好厉害,很明确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寻求帮助。而大学生也传承得很好。一届传一届的持续了10多个年头。
不知道这个案例能回答你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