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称其为理想,所以实现的可能性很渺远,要经过一番改革或者一个团队付出很长时间的努力。我思索这个事情好久了,我所在的学校的学生现状,一直引发我的思考。我思考的根基是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所收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受教育的幸福,也就是我们的校训:笃志、博学、质朴、方正。
孔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真谛,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它的实施需要贯彻四个方面的原则。因材施教对于教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到因材施教怎么实施呢,譬如以一个年级为例,如果一个年级有400人,真正有升高中、升大学希望的编成四个班级,我姑且暂时命名升学部,这四个班级单独配备老师,加强文化课课程的编排,比如语文、数学、英语可一周安排7-9节,物理化学可以安排每周四节,音乐、体育、美术可一周安排一节,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可每周安排3至5节的阅读课,专门建一个大型的学生阅览室,让学生自己找感兴趣的书阅读,学生可坐,可卧,不拘泥于形式,只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开卷有益。升学部四个班学生和教师的考核标准一致。201至300名为兴趣部,设计两个班,这个层次的学生以艺术特长培养为主,可加大音乐、体育、美术、书法的课程数,如音乐体育等可每周可三到四节课,每个特长学科可以让学生有必学课程,有选修课程,文化课加大语文朗诵、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诵读能力,压缩数理化学科的课程节数,可每周开设,3节,减少难度,考核的时候,数理化也只考核基础知识,不拔高,不加难题偏题。301~400名,命名为技能部,开设两个班,加大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训练,如生存技能和劳动技能课,可开设生命教育课,心理健康课、摄影课、厨艺烹饪课:家用电器修理课等等,也就是培养这部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文化课可安排语文、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生物的学习,每周只安排一节课,加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部分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在课堂上无所事事,呼呼大睡。有参与,才有动力,有自信,这部分学生也有了存在感。也有利于控制学生流失,刹住辍学的难题。当然这样的分层分部管理,加大了学校对教师考核的难度,当然不如一刀切来的简单。试题考试一刀切,教师考核一刀切,这刀刀过后,是刀刀毙命啊,后进生越来越找不到成就感,教师也越来学没有了工作热情,渐渐的课堂变成了镇压课,学习的越来越少了。其实大部分留在本地,造福当地的不是班级里面出类拔萃的孩子,因为那些优秀的孩子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大多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后都留在大都市或者二三线城市,而班里的中游或者下游的学生,往往就留在了我们的四线或者五线城市,他们的幸福感和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到我们城市的未来,以及未来的未来。所以对这部分孩子的教育不容忽视。
好学生,人人都爱,他们自学能力强,教起来也更得心应手!但对差生的爱,才是对一个教师师德的真正考量,爱差生,爱后进生,对他们的思想引领、思维引领,信心爱心的培养尤为可贵,他们才是我们四线,五线城市未来的脊梁。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