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一次遇上下班后的夕阳,望去像是落秋时的枫叶。
对,我也是上班族的一员了。似乎开始上班后,生活的方式就被定格在两八点了(早八晚八)。
每天满腔热血上班去,筋疲力尽回家来,想到这样的日子将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就像是被烙铁烫了屁股的猴子,急躁到上蹿下跳。
可是细细想来,这样日子没有错啊,那么多人都在奔着这样的日子去生活,凭什么我想到这样的日子就满怀厌恶? 一定是我出了什么问题吧。
面对上班的生活,在毕业前的我已经开始表现出来些许焦虑,想到这么拘束的去过完每一天,我也越来越显得慌张与不安。
直到有一天,在简书中我看到了一种我想要的生活。
“斜杠青年”这个词是在日常刷简书的某一天看到的,看完那片文章后,我瞬间有了一种归属感。
哇,这不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嘛,而且还有专属的身份,“斜杠青年”听起来挺不错的。
就这样,刚毕业的我就给自己贴上了“准斜杠青年”的标签。
我开始规划工作后的生活,白天上班,晚上写我的故事。星期五的晚上,去超市囤积周末的生活粮食,周末宅在家里看书写文章。
生活会越来越好,月薪会越来越多,厚积薄发,终会在沉默中爆发,成为朋友圈中令人羡慕的“优秀”的人。
人的思想似乎也是有惯性的,就这样想着,未来的日子就会上演同样的剧情。
回到现实呢,一切的一切只是我自己的意淫罢了,总是过于期待想象中的美好,却忽略了艰苦的过程。更不去踏踏实实的付出与实践。
所设想的美好剧本,便也只是剧本,无人演绎。
二
我一直认为,所谓的成长,就是一个人身份的变迁。
当你是孩子的时候,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是你应该的;当你是学生的时候,你毫不羞愧的和家里要学费,这是你应该的。
可当你从学校这个“避风港”里出来,成为社会人,独自去面对生活中的大风大浪的时候,你不会再去做当你是孩子、学生时所做的事。因为你不再觉得这是理所应当,这就是成长吧。
记得大学的时候,总是很惧怕外出,因为出去要坐公交车,然而我一个大男人会晕车。所以即使外出坐公交,我也会一直站着,会觉得好一些。
有一次,我们宿舍和一个女生宿舍相约公园游玩赏花,地点较远,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这已然让我恐惧不已,但想来有美女相伴,还是决定不论生死去走上一遭,大不了准备上晕车药。
临上车前,我偷偷吃了两片晕车药,没有告诉任何人。仗着药的量大,还大胆的找了个靠后的座位坐下了。
不知不觉在晃晃悠悠中便睡着了,恰巧那天游玩的人较多,下车的时候,都拥挤在门口,我的同伴无人注意到我,而我,相跟着公交车坐到了终点站,司机师傅把我叫醒时,手机上已有几个舍友来的电话。
还好,不是很远又返回去找到了他们。事后,和他们说了两片晕车药的事,让他们哭笑不得。此后,我也尽量避开公交车,较近的距离首选自行车。
我始终坚定的拒绝着乘坐公交车,直到生活去逼自己一把。
公司在距离出租屋40分钟车程的地方,如何选择上下班的出行方式成为我最头疼的问题,自行车且不说多累,长年累月,安全也是问题。买车吧,可是吃穿都常是我挂在嘴边的大笔开销。
哦,该死的公交车,该死的晕车。
人啊,越是在恐惧未知的时候,越是显得可爱。
当真正去触碰内心的恐惧时,也会觉得“就是这样的啊”。一天、两天、几天过去了,慢慢在忙碌充实的生活中,开始习惯了公交车晃动的节奏。
从以前对公交车的抗拒,有座位也不去坐的决绝,到现在等公交时期待的心情,甚至希望有个座位可以来放置疲惫的皮囊。
我们似乎总是认为一些事情出现过、经历过就该是一成不变的,其实只是缺少去改变的机遇。
现在想来,说不清楚学生时的我是真的晕车,还是心理作祟,也没有去探究的理由了。至少,成为社会人的我在需要去乘坐公交车时,我可以去坐。
不远处的公交车以他独有的速度驶来,隐约望去人不是很多。
真好,还有个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