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日荷花别样红
——咏荷花古诗词赏析(中)
王传学
到了宋代,咏荷诗词精彩纷呈。相较于唐代咏荷诗多有寄托,宋人更侧重于对荷花优美风姿的描绘。
大诗人苏轼的“荷背风翻白,莲腮雨退红”(《宿余杭法喜寺寺后绿野亭望吴兴诸山怀孙莘老学士》),对荷花的描绘极为细腻形象,令人回味无穷。
苏轼还有一首小诗《莲》,写出了泛舟西湖品尝莲子的高兴心情:
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这首诗的意思是:城中有人挑着担子在卖莲房,比不上我们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赏。在莲丛中随即攀折荷花,剥出莲蓬内的莲子,那莲子有着露水的风味,月色的清香。 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对莲子的喜爱之情,反映了诗人不以官场失意为意的恬淡闲适的心情。语言质朴自然,比喻新颖生动。“露为风味月为香”,“露”是什么“风味”?“月”是什么“香”?谁也不知道。但“露”在视觉上是晶莹湿润的,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的;而“月”在视觉上是皎洁的,或者是淡雅朦胧的。用视觉形象来形容味觉和嗅觉形象,这在修辞上叫“通感”。用“露”和“月”来形容莲子的风味和香气,似乎不合情理,但这种形容却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回味。
再看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荷花》诗:
亭亭风露拥川坻,天放妖娆岂自知?
一舸超然他日事,故应将尔当西施。
诗人对荷花喜爱到了极点,赞美荷花的“妖娆”是上天赋予的,把她比做人间最美的女子西施。
宋代诗人张文潜的《莲花》,以叶衬花,形象优美:
平池碧玉秋波莹,绿云拥扇青摇柄。
水宫仙子斗红妆,轻步凌波踏明镜。
诗的前两句写荷叶如绿云摇扇,碧波荡漾;后两句写莲花如水宫仙子,轻步踏波,争红斗艳。新奇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荷叶荷花的美好形象。
宋代诗人杜衍的《雨中荷花》写雨中的荷花如水边佳人:
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
一阵风来碧浪翻,真珠零落难收拾。
荷花 如佳人在如翠盖的荷叶陪伴下临水而立,花容在雨中红粉不匀香汗湿润。一阵风吹了荷叶翻转,叶上的水珠滴落下来难于收拾。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雨中荷花的娇羞之态。
再看宋代诗人杨公远的《月下看白莲》:
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
只应舞彻霓裳曲,宫女三千下广寒。
十里白莲,花月一色,月下的白莲,如月宫里的三千宫女,跳着霓裳羽衣舞,真是美不胜收!
南宋诗人陆游的《梦行荷花万顷中》诗云:
无风无际路茫茫,老作月王风露郎。
只把千樽为月俸,为嫌铜臭杂花香。
这首诗是诗人临终诗作之一,诗人幻想着自己在天上当了管理荷花的月王和风露郎官,以荷为伴,终老一生,表露了他对污浊的仕途利禄的厌恶,表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操。
南宋诗人董嗣杲的《荷花》,轻柔洁净:
天机雪锦织鲛绡,艳朵亭亭倚画桥。
无垢自全君子洁,有姿谁想六郎娇。
翠房分菂莲须褪,玉藕抽丝暑叶摇。
花里不妨呼净友,采香须棹月明桡。
诗人笔下的荷花,是天机雪锦织成的,轻柔曼妙,亭亭玉立,并且具有君子的高洁品质,着实令人钦佩。
南宋诗人杨万里描绘荷花最为有名,其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用极富想象力的语言,令读者在对铺天盖地的莲叶和红彤彤的荷花的憧憬中,领略到六月西湖独特的风景: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杨万里的另一首诗《小池》,写初长的小荷极有生气: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说好像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三、四句把焦点缩小,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春光。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
诗人触物起兴,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绘充满情趣的特定场景,把大自然中的极平常的细小事物写得相亲相依,和谐一体,活泼自然,流转圆活,风趣诙谐,通俗明快。且将此诗写的犹如一幅画,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小荷、小池,色彩艳丽,还有明亮的阳光、深绿的树荫、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画面充满动感:飞舞的蜻蜓、影绰的池水,充满了诗情画意。
杨万里还有一首《莲花》诗,交错描写红白荷花:
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船香。
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此诗着眼于局部,进行近距离观赏。红莲白莲挤身一处,竞艳争芳,荷风送爽,荷香扑鼻,荷之半浓半淡的佳丽形象楚楚动人。三、四句将红白莲花比作汉皇宫中的无数美女,她们有的浓妆重彩,有的淡妆清丽。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出了莲花婀娜的身段、窈窕的仪容与妆饰。
南宋诗人范成大《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由远及近描写荷花:
西风初入小溪帆,旋织波纹绉浅蓝。
行到闹红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
诗中写西风从小溪吹到湖面,再吹到荷塘,使红白莲花随风摇摆,似醉酒的美女。传神地写出了荷花艳丽的外表与娇憨之态。
元代诗人完颜畴在《池莲》中,则由近到远地描绘荷花姿容:
轻轻资质淡娟娟,点缀园池亦可怜。
数点飞来荷叶雨,暮看分得小江天。
“轻轻资质淡娟娟”,写出了荷花的轻淡秀丽,惹人怜惜。接着写雨打荷叶,江天迷蒙,荷花也显得小巧,别有一番情趣。
再看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荷清》:
鱼戏叶田田,凫飞唱采莲。
白裁肪玉瓣,红翦彩霞笺。
出浴亭亭媚,凌波步步妍。
美人怜并蒂,常绣枕函边。
写的荷花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如踏着碧波迈着轻步的美少女。
清代画家石涛的《荷花》,写出了荷花的娇艳: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的意思是:五寸的荷叶托着娇艳的荷花,荷叶密密的贴在水面,但这并不妨碍彩舟的荡漾。直到四五月间夏风微掠,这些荷叶荷花的高度依旧能恰巧把美人的腰遮住。彩舟上的美人在没腰的荷叶荷花中穿行,构成了一幅清新艳丽的美女赏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