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8篇《周南 芣苢》
【原文阅读】
采采芣苢fúyǐ,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
【译文参考】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字词注释】
(1)采采:采而又采。
(2)芣苢(fúyǐ ):也写作“芣苡”,植物名,即车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开淡绿色花,叶和种子可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芣,还读fóu,是花朵繁盛的样子。《说文解字·艸部》:“芣,华盛。”
(3)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4)有:取得。
(5)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6)捋(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7)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8)襭(xié):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明快而优美的劳动之歌。“芣苢”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全诗只讲了采集车前子这样一件事,语言极其简单。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整首诗只有四十八个字,其中四十二个字是不变的,只变换了六个字,即采集车前子的动作是不断变化的:采、有、掇、捋、袺、襭,就将妇女们呼朋结伴,在旷野中边唱边采,一棵棵地采,一把把地捋,手提衣襟来兜,满载成果而归的欢乐场景表现出来。
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但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春日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成群的妇女欢欢喜喜地采着车前子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芣苡》学习的反思探讨】
《芣苡》的主题:劳动之歌还是祈子之歌
关于当时人们采芣苢的用处的问题,传说此草“宜怀任(妊)”即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这两种说法在中医学上都没有根据。现 在中医以此草入药,是认为它有清热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据说可治高血压。这似乎可以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但即便如此,这诗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不可能有一大群人为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
所以有人给《芣苢》以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穷人采车前子作为为食物。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的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乡野的穷人。可见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此为食物的。在朝鲜族(包括中国境内和朝鲜半岛上的),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习俗。春天采了它的嫩叶,用开水烫过,煮成汤,味极鲜美。朝鲜族是受汉族古代习俗影响极大的民族,朝语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可以推想,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只是到了后来,这种习俗渐渐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说的“野人”中偶一见之,但在朝鲜族中,却仍旧很普遍。
不过, 按照《毛诗序》的理解,《芣苢》是祈子仪式的歌唱,此诗表达的是妇人乐于生育的愿望。《毛诗序》谓:“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之所以这样说,是从诗中的芣苢看出来的。《毛诗正义》引《山海经》《逸周书·王会解》皆云“芣苡……食之宜子”,《草木疏》亦有“其子治妇人生难”之说。
闻一多在其《诗经通义》中考证,“芣苢”与“胚胎”古音相近,古人根据一种类似律的魔法观念,认为食芣苢即能受胎生子。这进一步证明了《毛诗序》说的有据。既然采芣苢表现出生育的愿望,那么,芣苢可助生育的观念与诗篇创作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诗篇在重章叠调中,富于变化地使用了几个不同的动词,表现将车前子尽数捋采、置入襟怀中的过程。其中尤当注意的是“袺之”“襭之”两个动作含有的象征意义。将芣苢的籽粒兜入腹前衽中,并且敛衽紧系于衣带,诗篇精细地描写这两个动作,极可能是在暗示妇女的受孕与坐胎。因为以某种象征性动作表达某种祈祷意义,是巫术仪式的惯伎。
这样看来,诗篇所表现的,并不是实际的采摘芣苢的劳作场景,而是展现着某种祈求愿望的巫术仪式。表达“乐有子”的诗篇,实际是祈子仪式上的乐歌。
学习《诗经》时,总会看到有多种解读,有些随时代变迁或资料考据而变化,有些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可以解释得通。作为学习者,既可以看到义理之内涵,也可以品味情感之韵味。
【《诗经》相关的背景知识(8)】
《诗经》的语言艺术特征
《诗经》在语言运用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首先是丰富多彩、精炼生动的词语。据统计,使用的单字有近3000 个,若按字义计算,约有4000字。这些单字构成了众多的词汇,表述了极为丰富的生活知识。如仅以生物名词计算,就有草本植物100种,木本植物54种;关于鸟类的有38 种;关于兽类的有27 种;关于昆虫和鱼类的有41 种。
关于手的动词就有50 多种。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曾论《诗经》语词之精美,指出了《诗经》词汇的丰富多彩。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
《诗经》中除了具有音乐性、形象性的联绵词外,还呈现了许多名词动词的具象化特点,它使诗的语言简洁生动且有形象性,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如《周南·芣苢》中对采芣苢的整个动作过程,诗人用六个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构成了鲜明生动的艺术画面。
《诗经》在语言艺术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四言体的形式。二节拍四言诗,来源于原始劳动的协作过程,带有很强的节奏韵律感,《诗经》对原始诗歌的继承,形成了韵律整齐的形式特点。
这种四言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样式之一,影响到后世的诗歌创作,也出现了如曹操《步出夏门行》、陶渊明《停云》等优秀作品;而且《诗经》之后的其他诗歌体裁,如汉大赋、六朝骈文等形式,可以看出都是从《诗经》四言体演化而来的。后世的五言和七言,也同样是在《诗经》体基础上新的创造和发展。
《诗经》中的押韵是隔句押,一般是一韵到底,也有句句押韵的,还有奇偶交叉押韵的,对此,前人都做过研究与分析,有兴趣者可以参阅王力先生的《诗经韵读》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