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哲学理论,阐述了我们熟知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现,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是社会发展及国家建设的逻辑,于是我们以为,个人的人生发展轨迹和顺序,也应该遵循这个伟大的理论。
但是某一天愕然发现,这个用于建设人类社会的理论应用到人类个体,总觉得哪里不对!
人类个体生来有差异,性别、长相、身高、家境,都是我们与生俱来无法轻易更改的个体差异。这里我用了“无法轻易更改”,对,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科技的进步,性别、长相和身高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改变,但如果要遵循自然规律,这三大件是不会被改变的。同样的,我们出生的家境也是一项与生俱来不会轻易发生改变的因素,因为投生到什么样的家庭,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
从古至今,社会都按经济实力这个参考标准把人群分门别类划分了圈层。这种被默认了的社会圈层划分规则,无论追溯到哪个时代哪个社会形态,都有迹可循。不信,你看连原始社会都是分社会层级的,原始部落也是有实力担当的,那就是部落首领;封建社会时代,地主阶级就是比农民阶级日子过得滋润,社会矛盾下的阶级斗争持续几千年才步入下一个社会形态;我们正在经历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多繁荣多发达的社会形态啊,缺吃少穿的人越来越少,然而就是这个物质富足的时代,被默默划分了圈层的人们,要想跳出那个本属于自己的圈子去往一个更高但又不属于自己的圈子,难度系数不亚于推翻一个封建社会建立另一个新的社会形态。
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的一个社会形态到另一个社会形态的转变,随随便便都要经历上千年的积淀。每一次社会形态的转变,都是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改变的具体表现。放到人类的个体发展轨迹上,如果生搬硬套全盘采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学理论,那得准备上千年的修行来人间数遭,才可能完成从与生俱来被分配的社会圈层到更高的社会圈层的跨越。可惜人生短短数十载,哪容得了我们慢慢把经济基础建设稳当了再去投身上层建筑?
不得不说,我们生在一个绝好的时代,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英雄不问出处豪杰不问来路。但同时,我们也生在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机会均等也变得竞争激烈,因为无人问你的出处你才要想方设法凭一己之力给自己赋予一个好的出处,就是那种一张嘴就能用言语传递出你的与众不同,举手投足间都散发出你灵魂深处的力量,用你言语之外的气质告诉你周围的人,你是一个有深度有思想有格局有热爱有信仰有故事的人,反正就是,在江湖上混,你总得有点什么。当然,什么都没有的话,有钱也行,这个还是非常、相当、十分管用的!
重点是,大部分人都不是那个生来就有钱的人。
某个鸡汤视频里说:“一个人要成功的方法,特别简单。第一、和比自己能量高的人做朋友。第二、和比自己能量低的人做生意。”你看,这真是妥妥的颠倒“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逻辑。
要和比自己能量高的人做朋友,你得给自己装个有趣的灵魂,因为在交朋友这件事情上,你总得有点什么拿去跟人交换,一来二往才可能成为朋友。但你总不能在社交圈里一上来就说你有钱或有良田万顷吧?
诚然,你所融入的圈层,最终还是寻迹于世间财富这个参考纬度。但是,只有拿一颗有干货的灵魂当敲门砖,你才有可能跨出你当前的圈层,别再傻傻地等待个人经济基础高度发达后再去着手上层建筑,人生短短数十载,转瞬即逝。
建设上层建筑最快的捷径,智者已经告诉我们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你看,逻辑来了。拜名师是要有经济基础做支撑的,行万里路那也是要腰包里掏得出钱的,阅人无数是叫你走出去频繁社交,这也是需要开销银子的。最后只剩下读万卷书,是成本最低最便捷最不受外界条件限制的提升上层建筑的法门。
不信?你看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里如是说: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总之,多读书就对了!多读圣贤书。不妨奉行“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信条,那些你在书中参悟过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终会成为你在现实社会变现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