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
〔著〕路遥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0年1月版
被电视剧《人生之路》中的巧珍吸引,更确切地说是被小红书上的电视剧短视频吸引,接着找到了路遥的原著《人生》。大多数人对他写的《平凡的世界》更为熟悉,即使没看过肯定也知道有这本书。《人生》是我看的第一本路遥的小说,纯粹是因为被电视剧的一些片断所吸引,追溯到了原著。
原著小说与电视剧在情节上有很大的出入,编剧在改编的时候加入了很多的内容。因为没有看全电视剧,所以还是说说对小说的感受。小说可以通过文字描写,对于人物的塑造更深刻与丰满,尤其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展示,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甚至是共情角色。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故事,主角高加林原本是民办教师,但他的位置被同村村长儿子顶替了,故事就从他丢了民办教师这份工作开始讲述。他从城市回到了农村只能做一个农民,心有不甘却又无能为力;但在这里遇到了善良能干的农村姑娘刘巧珍,在他人生低谷的时候给予了他莫大的安慰;机缘巧合,他后来又有了去城里做记者的机会,又离开农村到了城市,过上了他理想的生活,甚至还不满足;故事的最后,又是因为一些巧合,他又被放回了农村,与他的理想失之交臂。
人的有限
小说里塑造的人总是最有趣的,尤其是展示了人物多面性而非简单地非黑即白地塑造一个人。这部小说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善良和柔软的一面,同时也没少了缺点,每一个人都不完美,但也没有一个从头到尾都是坏蛋。
我个人对于主角高加林的感受并没有那么好,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作为一个青壮年,回到农村之后就开始摆烂。虽然他也有理由,可以说自己已经不习惯农村的生活和劳动,但当遇到挫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先让自己活下来,而不是去在乎面子。他还是比较心高气傲,甚至我觉得有点眼高手低,如果连吃饭都成问题了,难道不应该先放下面子去想办法赚钱吗。
不过,这些都是我看到的一个侧面,高加林到底经历过什么其他人都不知道。他的摆烂也许是他面对挫折时的自我保护行为,也没什么可以被指责的。他总体来说还是一个对自我有要求的人,尽管万般不愿意,最后还是下地劳动了。后来又有机会进城工作做记者的时候,也是非常得敬业,能力和才华都在线。
在高加林人生失意的时候遇到了善良的刘巧珍,她是那种执行力非常强,又能干的农村女孩,很讨人喜欢。在高加林不好意思在集市上卖馍的时候,她主动去完成了这件事。但她也有硬伤,就是没读过书,虽然根源在于她父亲的短视不让她讳导致她是文盲,但承受结果的是她本人。这个劣势导致她与高加林之间在文化上的差距几乎无法弥补,所以当高加林发现自己可以与自己的同学首长女儿黄亚萍平视的时候,他的选择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比较高加林遇到挫折时的消沉,刘巧珍的韧性更强,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她是内耗很少的人。有问题出现就去解决,内心有想做的事就去做,不害怕失败。他们两人之间的感情,巧珍更加得勇敢,也爱得更多,即使后来高加林与她分手,她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也还是勇敢地继续活下去,并且很快选择了与一直追求她的马栓结婚,跟他好好过日子。
把他们两个人放在一起,能明显看出巧珍更多地活在当下,而高加林更多地把目光放在未来而对当下的生活有所忽视,所以他可以为了将来而牺牲当下。哪一种心态更好呢,其实不好说,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心态是不同的,不同的社会环境也会造就不一样的想法,也无法避免每个人自身的局限。小说中的配角也很出彩,从他们身上也能多少看到一些身边人的影子,时代虽然在往前走,但人性不会改变太多。
历史的局限
从现在的眼光看这部八十年代早期的作品,能清晰地感知到我们社会的变迁。主角的命运固然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内心,他们所处的时代同样也是不能被忽视的历史背景。最明显的就是城乡二元体系,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就是一个壁垒,这个制度对普通人的影响非常大,高加林人生的起伏与这个制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当时的城乡两元体系下,能从农村到留在城里工作,是一个非常大的诱惑,但凡有机会肯定会抓住,甚至还会使用一些不太光彩的手段。两者的差距实在是太大,所以诱惑也很大,也能理解大家都想尽办法能有一个城市户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加林被同村的村长儿子高三星抢的饭碗,也很符合逻辑。反观现在,农村户口在某些地区反而更加吃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无法精准预测。
每个人的选择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一个人很难不受外界噪音的影响,尤其是像高加林这样有远大志向的人,总有想跟别人比一比的心态。当年的人口流动跟现在不能比,也没有那么多的就业岗位,如果想去大城市生活工作,还是有很多的阻碍,升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但高加林又落榜了。如果加入外部环境这个变量,高加林选择与巧珍分手,而选择黄亚萍,也就没那么意外了,何况黄亚萍还可以带着他从西北到江南的大城市生活。
对于主角高加林的一些选择,第一眼看的时候的确是很难内心没有评判,但是如果能共情他的话,对于他的选择也就多了几分理解。何况对于外人来说,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自己来把握,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高加林的确也为他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但结局是开放的,谁又知道之后他又会经历怎样的人生呢。人的选择都有环境的限制,认知不同做出的选择也可能会不同,或者做出同样的选择但背后的理由不一样。意识到并接纳这种局限,对于自己及他人的行为会更一些宽容。
面对未知
这部小说写于1981年,所以故事虽然结束在了高加林回到了农村,但现在的我们都知道之后的历史发生了什么,像高加林这样有才华的人,总有会被用到的一天。即使在本地没有机会,他到大城市里肯定可以凭他自己的本事安身立命。从这个角度看,最新版电视剧的改编,也很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但是回到当下,我想那一刻主角和作者都不知道未来一定会发生什么,未来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未知的。也许我们可以判断趋势,但也是概率,几乎不可能百分百算准。从后往前看,很多问题都不成问题,我们以现在的眼光看高加林的选择,会替他感到可惜,甚至还可能看不上他的做法,但是,处在当时情境下,这是他权衡利弊的结果,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只是,在这个故事里,高加林和刘巧珍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不同心态是值得去好好品味,人生的低谷和高潮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想起邢军的《决战职场》中讲过一句话,庆祝人生的高潮,尊重人生的低谷。
高加林在面对挫折时的状态,虽然可以理解,但缺乏韧性,也许像他这样的性格,需要更多的挫折与历练才会变得更为成熟与理性。跟巧珍相比,他的小我更大,心中有很多的理想,但是却少一些活在当下。而巧珍恰恰是一个生命力很强且有韧性的人,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内心很乐观,相信问题总会有解决的方法,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如何解决当下问题上。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两个人心态的差别跟天赋以及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关系。也不能说谁一定就比谁好,任何的品质都是有优劣势。相比较而言,巧珍虽然没文化,但她在逆境中更有勇气面对困难,而高加林在顺风时活得很得意,在失意时就有点自我放弃。同样是在困境中面对未知的未来,两人不同的心态也能看出他们是两个底色不一样的人。我相信如果同样处在低谷中的人看到了这个故事,内心会有不一样的触动,也一定会有所偏好。
在搜索这篇小说的相关信息时,我发现原来早在1984年就已经有人把小说拍成了电影,导演是吴天明,也是《百鸟朝凤》的导演。《百鸟朝凤》是一部非常打动人的电影,我记得我在飞机上看过,印象深刻。可惜电影上映时,导演已经去世。而制片人方励跪求排片的事当年也是上了热门新闻,就是这位制片人拍了一部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把鲜为人知的历史留了下来。
面对困难重重还能心存勇气继续去面对,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事。有苦有甜的生活才正常,顺风顺水是暂时的,跌入谷底也是暂时的。《人生》中各个大小人物,可能是部分的你,也可能是部分的我。这个故事里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每个人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对比不同人的做法,就会去思考,如果自己遇到同样的情况,会更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当真正的考验来临时,就会知道自己能不能成为自己希望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