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日
辛丑三月二十一
“啃读经典,照亮生命”深度共读营
开营仪式
主持人:王小龙
郝晓东:读懂读不懂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来了,开启了共读之旅。
主题发言
李末:(郑州中学三附小校长)
一、教育的丰富性和空间的广阔性
1、初中优秀,考到县一高,被开除了两次。
2、大学时期的阅读
改名为“末”,敢当最后一名。
3、工作后的困境
4、探索与突破:网师与课程
生命应该站到更高的角度。
精神部落
课程改革
二、
1、
2、一个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到底是靠天赋、努力还是机遇,还是兼而有之?
无论何时,都没有放弃对真教育的追求。
无论何时,都没有让自己的专业发展停滞过。
三、
(一)课堂困境
1、过课件——老师的自我完整性,《教学勇气》
没有老师生命的参与
2、没有真正的学习发生
(1)没有先学后教——“最近发展区”
(2)没有真问题——“交集点”(苏霍姆林斯基),“杜威思维五步法”(情境,问题,假设,调整,实践)
(3)没有真对话——“被动的能动性”
没有倾听,就没有对话。
(二)班级管理困境
1、缺少关于班级管理的核心概念的导向性
2、找不准“纪律与自由”的边界——秩序与润泽
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3、师生关系——有限信任与无限信任
无限信任:我永远相信你,你未来有变好的可能性。(爱)
(三)学校管理困境
1、无法真正调动老师工作的积极性
生命本能的热情
2、部分矛盾左冲右突,无法消失,
3、真正的学校优良文化形成过缓,甚至没有,
4、学生素养形成达不到理想状态
新教育实验:
1、教师层面——专业发展
2、学校层面——新教育实验
四、我校的新教育实验
(一)研发卓越课程——“全人之美”
1、身体课程
(1)保质保量上足上齐体育课
(2)有规划地发展体育技能:轮滑,足球,跆拳道,篮球...
(3)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升
2、艺术课程
(1)书法,美术
(2)每人一把乐器,毕业时至少会吹(弹)三种乐器
素养就是,一点一点积累到生命中的东西。
(3)每日中午练习乐器二十分钟,小桥音乐会
3、智慧课程
(1)主要体现在语文上,“大语文”课程
用书籍抢占孩子回家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
孩子们一年读书不少于1000万字。
“自动化读写”,边阅读边思考,忘记了文字本身,集中在文字背后的意义。读写能力差的学生会用不学习掩饰能力不足的问题。
每天下午5——10分钟阅读分享
4、人格课程
(1)规范价值观:六条
1)不主观放弃每一名学生。
2)追求教学成绩,但更注重取得成绩的途径。
3)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努力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学生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4)埋怨是无用的。
5)愿意敞开自己,与同事合作。
6)讲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习惯。
(2)相互对待方式:维护其尊严
维护尊严,公平,爱与专业结合才能解决教育问题。
(3)师生关系:无限信任与有限信任相结合
课程的内在逻辑
1、什么是课程?
课程,是学生实实在在学到的东西。
2、由核心观念组织:专家与新手的差异
新教材,按语文要素编排
3、以生物逻辑链接
4、以日以年,与时间结合,落实于实实在在的学习体验
5、课程与课堂的关系
课程设计与实施要遵循的规律
1、怀特海认知三段论
2、皮亚杰认知心理学
(1)智力的四个发展阶段
(2)图示,同化,顺应,平衡
(二)构筑理想课堂
1、单元整合
老师要解决自己的知识问题,自由驾驭
2、有效教学框架
3、规范教研:如何做好教研?一场好的教研都需要哪些要素?
好的学校,教研应该是核心。
教研规范,让老师愿意来
全体教研成员的秩序意识
每个成员的开放意识
所有成员都有的
(三)营造书香校园
教师共读会,三周一次
(四)缔造完美教室
班主任工作论坛——文化漫延
(五)家校合作共建
五、取得成绩
考试成绩很好
说一下感悟:
1、
2、一个教师的发展:遇到瓶颈,往往不是技能上的事,
以上是李末校长做报告时我做的笔记,记得不全。
第二个环节:
《教学勇气》导言预习题:
1.作者针对的是教育中什么问题?
2.对这个问题流行的观点或对策是什么?
3.作者提出怎样与众不同的观点或对策?
4.作者提出观点(对策)的依据是什么?
进入共读:
郝晓东:
共读之前先提四点要求:
1、自读与预习
2、共读之后重读,并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
3、这次共读之后不完全懂,读懂书和成长自己互为因果
4、聆听比言说更重要。听懂作者的语言
简单梳理《教学勇气》的框架结构。
朗读者朗读,郝晓东老师导读。以下是我整理的笔记。
关于导言:
郝老师补充了时代背景对教育的影响。
农业时代:孔子、苏格拉底、王阳明,真正体现老师的灵魂,教育就是他的生活方式。
工业时代: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就进入了理性思考的时代,越怀疑越确立我的存在。科技迅猛发展,二元思维,量化研究,与人隔离,导致学习而不热爱。
后现代:就是本书的时代背景。教育现代化,带来很多问题,导致人的异化,人与知识分离,甚至与自我分离。本书针对人的异化,提出了对策:用人格照亮一生。
主要观点:作者提出,优质教学依赖于教师的自我认识。我们如何为人,也就如何教学。无论在哪一个教育层次,教师的自我状态都是关键。
第一章 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
《教学勇气》第一章预习题:
1.什么是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
2.为什么不能把教学降低到技术层面?
3.如何寻找回教师的心灵?
4.你成长中的导师是谁?你是学生的导师吗?
(一)超越教学技巧的教学
1、本书的所有立论都基于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
郝老师的导读:
不唯技术论,不滥用技术,也不单纯靠技术。
内在统一的人,是自信的。他会理解世间的一切,对价值观不一致的人,会包容,不反驳。但是遇到同道,便会滔滔不绝。这样的人,听到批评,首先会反思自我。对自我有限性的觉察,能做到“自以为非”,是优秀的人。
2、好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在教学中折射出强烈的自我意识。
郝老师的导读:
何谓自我意识?知识与生命的统一,学业与生命的统一。痴迷,爱好,热爱。这是高手的生活状态,内心深处是幸福的。达到了庄子《逍遥游》中所描写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的自由,无所待。自我建构精神王国。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3、优秀教师是能将人、事、物连成一片的编织能手,他们能将自己、学生、学科编织成相互联系的网络,学生从这个网络中也可以学会如何编织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郝晓东:
这样的编织,是生命的编织。关系是编织的衍生体,不是目的。要做好这样的编织,教师投入很多。但反过来,也会带来自我生命的丰盈与润泽。
4、教学勇气就是教师在面对强人所难的苛求时仍能尽心尽力地坚持教学的勇气,凭着这股勇气,教师、学生、学科才可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之中。
郝晓东: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
5、如果我们想成为展现自我的教师,我们彼此必须推心置腹地进行沟通交流。
郝晓东:与外界连接,找到自己的擅长。在连接中,回归自己,是开放。被否定时,是惶恐。如果抵抗否定,维护自我,便会失去自我。
推心置腹,就应该实事求是,直言不讳,坦诚相待。这样,就会建立信任,形成共同体。
以上整理的,只是上午的笔记。下午的留待回去再整理。一天的学习,上午三个半小时,下午四个小时。信息量大,都是干货,需要慢慢消化。
特别印象深刻有一个观点,两个方法。
一个观点:优秀的人,自以为非。
两个方法:
学术性解读:在文本中找到逻辑思维,找到证据,来理解书中观点。要警惕自我观点对作者观点的误解。
学术讨论:研究一本书,着眼点就在这本书,讨论不要超过边界。理清概念的逻辑,带着问题在文本中找答案,让答案显现。勿流于泛谈。
今天的讨论环节,两位老师印象深刻。一是,刘广文老师,思路异常清晰,语速超快,如果对文本不够熟悉,根本跟不上他的节奏。观点坦率真挚,切中要害。
二是,李末老师,言简意赅,直抵本质。推荐了几本书,拓展阅读。
整体印象,新网师,高手如云,藏龙卧虎。郑州论道,其乐融融,温文尔雅,暗藏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