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一夜之间,范雨素这个名字进入了大众视野。
4月24日,她的文章《我是范雨素》在微信公众号一经发表,阅读量迅速窜达十万加。或许对很多自媒体大咖来说,十万加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对于一个仅有初中学历的颠沛流离的农民工来说,这是极其难得的。有两家出版社,甚至连夜打电话找她出书。
或许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农民工作家走红的过程。
百度百科已迅速添加了“范雨素”词条,意味着你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到她的个人经历。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这是文章的开头第一句话,语言的朴实、精炼、波澜不惊打动了无数读者。很多读者直呼过瘾,看她的文字有一种无声的力量,既心疼又震撼。
范雨素,原名范菊人,湖北襄阳人,十二岁那年因看琼瑶老师的作品《烟雨蒙蒙》自行将名字改为范雨素。今年44岁,在北京做育儿嫂,住在城中村,独自带着两个女儿生活。
你是否发现,她的经历和英国著名作家J.K.罗琳有着颇为相似的地方。
J.K.罗琳,这个伟大的女性,她创造了让世界为之倾倒的魔法世界。
两人相似的地方有如下四点:
第一 从小喜欢看书,喜欢文学
范雨素的童年就是和小姐姐脚对脚躺在床上看小说。眼睛看累了,就说会儿闲话。童年唯一让她感到自豪的事,就是八岁时看懂一本竖版繁体字的《西游记》。即使没有人表扬她,她也为自己感到骄傲。后来,不光看知青文学,还看《鲁宾逊漂流记》、《神秘岛》、《雾都孤儿》等等,通过看小说,了解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甚至只要报一个地名出来,她就知道在世界上哪个大洲。
J.K.罗琳从小也喜欢看书、写作。罗琳小时候是个戴眼镜的小女孩,相貌平平,非常热爱学习,有点害羞、流着鼻涕、还比较野。6岁时发表了处女作,一篇叫做《兔子》的故事,主角是只兔子,叫Rabbit。热爱学习的罗琳在学校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同学们有时奚落她、孤立她。孤立无援的罗琳只能靠学习来让自己忘掉学校里的不快,也许是因为这样,逃避了这些的罗琳对文字显出了非常积极的兴趣,她在很小的时候就与文字结伴而行了。
第二 都当过老师
范雨素在自述中说十二岁时母亲让哥哥托关系为她谋了一份民办老师的工作,在一个偏远的小学教书。20岁那年,因为不能忍受在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日子,决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离开了老家,去了北京,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一生。
J.K.罗琳早在大学里就曾因实践活动而前往巴黎教英语,这是她首次任教。后来,又在葡萄牙的一家英语学校当了英语老师。后又辗转利斯学院教学。
第三 婚姻不幸,独自带着孩子坚强地生活
范雨素无法忍受丈夫的酗酒和家暴,带着两个女儿勇敢地离开了。她清楚未来的路只能由她自己一个人独自承担。然而,传统社会带着中国五千年的三纲五常下的歧视、母亲无能为力下的亲情的淡薄都无法熄灭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追求自由的美好。
J.K.罗琳与丈夫乔治·阿朗特斯离婚后,还花了9个月的时间接受行为认识治疗,靠着政府每周103.5美元的资助独自带着女儿生活。艰难可想而知。
第四 生活现状不曾碾压对文学的热爱
范雨素说,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是的,她就是这样,把文学当做精神世界的救赎。一有时间就写文字,用纸笔写,写认识的人的前世今生,写下了10万字的长篇小说,她打算取名《久别重逢》(未发表)。她说自己上学少,写这个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若不是对文学有深沉地热爱,又怎会这般执着?
J.K.罗琳在年仅24岁时就有了创作哈利波特的构想。多年后,经历了种种人生低谷,母亲去世、婚姻破裂、身体不适。她依然没有放弃对写作的钟情,哪怕没有经济来源靠政府资助度日。生活现状从来没有打败过她,无论现状多么悲惨,还有文学不离不弃。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范雨素会成为第二个J.K.罗琳吗?
因为哈利波特,J.K.罗琳从一个贫困潦倒、默默无闻的“灰姑娘”,一跃成为尽享尊荣、财产超过英国女王的作家首富。
那么范雨素这个中国农民工作家的前景会怎样?
中国文坛会以怎样的姿态迎接这样一位虔诚的文学爱好者?
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试卷,民众是主考官。大社会从来不缺乏小人物。百家争鸣的时代,给予了小人物更多表达自我的机会。让民众有机会认识一些用文字表达生命的尊严和敬畏的人,我们都应该感谢互联网。
无论范雨素的命运以何种方式继续,中国人认识了这样一个人,她生活在社会底层,依然热切的用文字抒发情感。
与她而言,成名这种事,从没想过。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不是写文章的人,我靠苦力谋生。她只是想用文字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
我所希望的范雨素的前景,便是可以自由自在地继续写作,每一个热爱文学的善良的人,都值得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