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结识<红楼梦>,具体是几岁,我已不记得了,只记得好像是读二年级。那时的我,不懂什么爱恨情仇,也不管什么家族兴衰,只是单纯地被宝黛二人的悲欢爱情所感动着。每次跟着母亲看<红楼梦>,都是感动的稀里哗啦。一部电视剧看下来,记得最清的也就是宝玉狠心抛弃他的林妹妹与薛宝钗成婚。在他一袭红衣兴高采烈之际,那个爱他刻骨铭心的女子却香消玉殒。我在心里狠狠地批骂了宝玉几百遍,为黛玉之死惋惜难过了好久好久。
真正开始接触<红楼梦>是在高一,因为高一第一学期的第一篇课文讲的就是林黛玉进贾府。在老师几节课的熏陶下,越发恋上了这本创世之作。开始慢慢走进它,了解它。清风千阳的午后,一边品着香茗,一边一页翻阅着<红楼梦>。自己仿佛置身那个时代,亲眼目睹着书中每个生命所经历的一切欢喜离合。那种感觉特别美妙,特别神奇,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美好,依恋……
再执<红楼梦>,不似当年一味懵懂读着满载悲欢离合的纸张,多了些许人生感悟。便如曹雪芹所说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有的观点与体会,只要是对自己发展有意义的,我觉得都是好的。
读着<红楼梦>,总是莫名被一人感动。她,只是一个很卑微的奴婢-晴雯。
我们都知道,在太虚幻境,宝玉翻看的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里,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晴雯。她是个什么身份呢?其实,晴雯最初只是赖嬷嬷送给贾母的丫头而已,是“奴才的奴才”。有一次,赖嬷嬷带着晴雯到贾府给贾母请安,贾母见她长得伶俐讨喜,甚是喜爱。于是,赖嬷嬷就将她当做一件小礼物送给了贾母。后来,贾母又将她赏给了宝玉。
或许有很多读者朋友讨厌她,觉得她尖酸刻薄,冷漠无情。尤其当他们看到她如此狠心对待坠儿。在坠儿偷了平姐姐的虾须镯后,就连平儿本人,而且又比较有权势的大丫头都主张悄悄找个借口,把坠儿打发出去就行了。然而,晴雯即使自己病着,也把坠儿叫到跟前,不仅大骂,而且拿来一丈青,用尖锐的那头痛扎坠儿的手,疼的坠儿又哭又喊。其实我觉得并非如此晴雯心狠手辣,只是性格使然。其实,历代不知有多少读者欣赏她独特的性格,我也如此。
王熙凤曾说:“若论这些丫头,总共比起来,都没有晴雯生的好”她生来锋芒毕露,既美又娇,她有着“饥不食嗟来之食”的傲骨。她也是善良可爱的,身在怡红院的她,完全不知道自己家住何处,父母是否尚在,只知道有一个表哥和色情狂的表嫂子。大莫在她十岁那年,游丝一般的生命,企图从人间寻觅一丝所谓的亲情与爱,去为一个“醉泥鳅”的表哥求情。在她如火山一般性格的深处,也有着温柔的温情。
曹雪芹为她撰写道:“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挂。”
晴雯之死和宝玉挨打是<红楼梦>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巅峰。大家对黛玉之死在心理上是有预测性的,然而晴雯之死却给读者灵魂上的意外打击,引起多少人为她的离开叹息落泪。
晴雯的悲剧,其实是一个性格的悲剧。她个性太锋芒毕露,太率性而为。即使黛玉,身为大家小姐,太任性都会招人侧目,何况她只是一个身份低贱的小丫头呢。王夫人早就注意到晴雯那与大多丫头格格不入的行为。
晴雯最后的结局甚是让人叹息,被王夫人撵逐后,被无情扔在冷炕上,真真叫人惋惜。正如宝玉所形容的:“就如同一盆才抽出嫩箭的兰花送到猪窝里一般”。自己也无数次为她可怜的生命落泪……
晴雯已经成为众多读者长期以来喜爱的人物,她的死也成了读者心上无可补偿的痛苦,无法愈合的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