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我读小学的时候,连环画是我的主要读物。
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是《羊脂球》,因为我一直都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羊脂球!如果那时候有所谓的亲子阅读,或许我能弄明白一点吧。最狗血的情节是《搭错车》,哑叔可怜的遭遇让小小年纪的我看透人间冷暖。最不吸引眼球的是《水浒传》,那些男人都是干嘛的?怎么一本下来没见到几个古代美人的?主角是女子就最好了,如《白发魔女传》,侠女之心,让人从小就种下爱抱打不平之心,可惜胆子太小,我最终没能成为女汉子。《慈禧太后》,展现一个名声不怎么好的女人的曲折的一生,虽然心里很羡慕她的华衣美服、满汉全席,但是又怎敢跟别人说出我想当慈禧呢。
80年代后期,由于香港电视的引进,纯粹的电视剧截屏的连环画应运而生,如《霍元甲》、《新方世玉》、《万水千山总是情》,让人边看边联想到电视里会动的人物和情节,双媒体共同夹击下产生的丰富体验,没有不喜欢的。我最渴望得到的一套是《红楼梦》,因为我不曾拥有而我那幸运的邻居姐妹却有,黛玉葬花悲凉的画面至今依然历历在目,“得不到的爱情是凄美的”,要花多少年才可以毁掉这种三观。
反复看了五百多遍的是《马兰花》和《两个小洛特》。想想看,当年我们班建图书角,为了争当积极好学生的我一口气捐了好几十本连环画,把图书角的小书箱都塞满了,唯独是这两本,我一直都保存着,在家里用各种姿势翻看了一遍又一遍。
为什么我会对这两本情有独钟,从前真的没有想过,今天可以好好回忆一下。先找找它们的共同点吧,还真的有啊——两本连环画都是关于一对姐妹之间的故事,连环画的封面都是一对姐妹,她们的面部表情和动作都画得那么生动,未读故事,也可猜出几分情节。《马兰花》是中国式的神话故事,传达的是勤劳善良的人最终获得爱、尊重和财富的观念。故事里的老猫是贪婪、罪恶的化身,在结尾得到应有的惩罚,正义得以伸张,大快读者的人心呢!然而在妹妹对误入歧途的姐姐的态度上,书中没有过多的文字交代,但从图画中可以感受到妹妹对姐姐的唾弃,传达出来的一个信息是,人不能犯错,错了一次,连家人都会唾弃你,而且是理所当然的!一不小心,我们的潜意识又被植入这种非黑即白的观念了。姐姐是不是该得到宽恕,在这样的神话故事里似乎是不可能的,神话比小说更远离现实生活,它更适合教会我们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去面对和处理自己和别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系互动。
《两个小洛特》给我带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离婚”这个概念,故事里的双胞胎姐妹因父母离异从小分开生活,而且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却在10岁那年的一个夏令营中相遇,意外地发现了她们身份的秘密。离婚是什么?我忘记了自己是否曾经拿着这本图书去问父母这个问题,但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弄明白了,并且在父母的口中也听过不少次这个词,一个给我制造过无限恐惧的词。这个两个小洛特的故事没有给我带来任何恐惧,恰恰相反,它让我相信,我可以用一种充满创意的方法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际遇;它让我看到,不同性格甚至一开始互相存有敌意的人,最终也可以化解仇恨包容对方,走到一起,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同样是姐姐对妹妹做了一些过份的行为,但是,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姐姐由于血缘的默契而对妹妹的态度产生的变化,看到了她善良的心,看到了人性真实的一面。同样是美满的结局,但这个来自德国的故事却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贴近真实的充满各种情绪体验的人生。只可惜我没有保持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太过专注于学校每年发的几本教科书和做不完的作业。如果童年时代能多遇上几本《两个小洛特》,我的人生可能跟现在大不一样。
虽然我也算是泡在连环画堆里长大的孩子,但是现在细想起来,真正看懂的故事没有几个。现在全社会推动亲子阅读,确实是有其必要性,这个时代的孩子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