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还不够重视,平时农村小学老师们听心理健康讲座的机会较少,平时也很少读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一旦学生出现了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讲,还影响别人;有的学生周末在家玩手机,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一旦学生出现了问题:一般老师会单刀直入地对这些学生者批评一顿,下不为例,这样的办法来处理,然而老师却很少从孩子的心理需求上去分析看待这个问题: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的外部资源和内心需求是什么?今后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引导他逐渐改掉这样的坏毛病?听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讲师、硕士梁凌寒老师的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什么影响着孩子》后才茅塞顿开,原来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亚伯拉罕·马斯洛写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得知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自我实现。梁老师说对于学生而言,一般前三个需要孩子基本上能得到,对于爱与归属的需要,虽然有些学生尽管父母不在身边,但可以从他们的亲属或朋友或老师那里可以弥补,让他们有归属感。班级里的一些问题学生不知道学习,上课交头结耳,有时候还给班级惹点事儿,主要原因是需要层次理论中第4层尊重和第5层自我实现得不到满足,尤其是第4层中的尊重(自尊、被认可,成就感)得不到满足。
我发现班级里一般不知道学习的学生或者跟班级其他学生拌嘴甚至动手的孩子大多数是父母不在身边陪伴或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孩子,这些问题学生中男生居多。这些孩子在家跟随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这些老人给予孩子的多是生理需求,爱也是溺爱多,孩子要啥给买啥,有时候孩子做得不对,老人一般爱没完没了的指责,我赞同陈瑶老师说的:隔代教育无法提供给孩子必要的情感抚慰。这些老人对于孩子的家庭i作业辅导不了,孩子在家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差,一般听不进老人的管教,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般完成不了或敷衍了事。到学校后老师检查作业时说没写完或者谎称写完了忘带了,老师让他下次带来,他又带不来,往往会受到批评。时间久了对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不愿听讲,就在下面搞小动作或找同桌说悄悄话。在班级里不学习的孩子在班内往往跟他们交往的同学也少,有时候就会因某件小事和同学拌嘴吵架,当老师来审"官司"时,有时候会情绪激动指责学习不好的学生会多些,难免给伤到这部分孩子的自尊心。这部分孩子若长期得不到的老师的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不会提高,而且今后跟班级其他学生吵架的事情肯定还会发生。这让老师会很头疼。听了梁老师的心理课《是什么影响了孩子》后,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梁老师讲到:应该看到孩子的独特性而要非泛化处理。是呀,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内心需求可能是相似的,但老师对他们需求的方式可能不同。同一种方式,可能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孩子。有的孩子需求适合口头表扬,有的孩子需求学习用品等物质奖励,有的孩子适合让他为班级干点事他乐意,有的孩子适合老师的一些肢体动作:拥抱、摸摸头或云拍拍肩等,则有的孩子需求老师跟他谈心等。总之,根据每个问题孩子的内心需求,来满足择适合他的需求方式,走进这部分孩子的内心,发挥孩子特长,从而鼓励他们学习。另外建议农村小学老师给孩子们布置家庭作业时少布置,而且布置学生易于独立完成的。比如:读30分钟的课外书、写生字词或预习新课等。
总之,每一个学生就像是一粒种子,希望在我们老师的精心管理和呵护下都能健康茁壮地成长,将来为国家尽其所能。也希望我们的每一位农村小学老师今后多读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多了解一些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多一份快乐,让老师少一份烦恼。上周五陈瑶老师为我们推荐了关于心理方面的三本书:《家庭伤人》、《懂得爱》和《爱的五种语言》,没读过的老师们建议最好读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