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理营养》整理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可是,我们也许不知道,就像需要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还需要不同的心里营养。 如果孩子幼年时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在其后的一生中,他都会不断的寻觅, 甚至引发出很多的问题。 那到底孩子要的是什么呢?
第一个心理营养: 无条件的接纳。
0-3个月开始,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最底层的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无论我以后会成为什么样子,你都会爱我,满足我,对我好!!“似乎上天也知道这个事情的重要性,所以,母亲前三个月都会身体内分泌一种叫做本体胺的物质,看孩子都是带着玫瑰色的眼镜的,充满爱意。 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们的体内激素渐渐消退, 父母开始了很多的比较和要求,对孩子的接纳程度与日递减
第二个心理营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同样也是从0-3个月开始, 孩子要确定:” 在你的生命中, 我最重要,即使你很忙,很累,只要我有困难,你都会第一时间来帮助我。 “
其实,这里就提到了一个重要他人的心理学概念, 他指的是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社会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 这个人的养育态度集行为举止,将对孩子的成长形成决定性影响。 从这个人身上, 孩子希望得到无条件的接纳,希望成为这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找到这样一个理想的”重要他人“,那么他一生中都会一直去寻觅,直到找到为止, 小学里,他会找小学老师,中学里,他会找男女朋友,谈恋爱。 这都是为了弥补曾经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我最重要“的感觉,希望有人能把自己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如果找不到,他会一直带着这种期待长大, 这种情结最容易出现在婚姻里, 他会一天到晚询问:”在你的生命里,我到底排第几?“”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很坏、很糟糕,你还会那样爱我吗?“ 他会一直不断地去寻找答案,从而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很多问题。
第三个心理影养:安全感
0-3个月,孩子都是和母亲连体的过程,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一个阶段——逐渐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4个月-3岁,是孩子要和妈妈或爸爸剪短心理脐带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 孩子此时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 如何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呢?
首先,妈妈要情绪稳定,一个稳定平和的妈妈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来源。 这个阶段,孩子会时不时的会到妈妈身边, 要妈妈抱抱,妈妈只要痛快的抱起她就好了,就像充电一样,还有安全感有了,就会继续探索。顺其自然,当孩子得到安全感,他就会尝试分离一点,安全感越多,越容易分离, 这是孩子心理自然过程。 一直不停的离开、回来、在离开、再回来………,知道成为一个身体、心理上真正独立的人
其次,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夫妻关系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有的孩子到了四五岁甚至上学还会拉着父母的一角,上学不肯出门, 都是因为他不能独立,不能分离。 可以分离的人,是可以”以情相系“的人。 如果孩子在拼命汲取安全感的这段时间,没有得到”可以用情感和别人维持联系“的安全感,整个人就会充满不安和恐惧, 那她自然就害怕分离,无法独立。
当孩子在可怕的两周岁时,其实就是分离和独立矛盾冲突集中的一个时期, 孩子想独立,却没有能力彻底与妈妈分离,所以,对妈妈的要求就特别高,他需要妈妈随时看着他,保护她, 并对他的行为有所反应,但是真的去帮他,他又不同意, 常说,”不要!“ 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温和而坚定“,可以放手的,大胆放手,确实有文献的, 行为上坚决制止孩子不当的举动。
第四个心理营养:肯定、赞美、认同
当孩子进入四五岁阶段,有了”我“这个意识的时候,他非常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这方面父亲的重要性要大于母亲。 如果父亲愿意认真地对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
如果爸爸愿意去欣赏孩子并且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出来,孩子会认为:”我很好,爸爸妈妈觉得我很可爱“,因此他会充满自信,真正源自内心额自信,知道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 有信心去面对他的人生,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难题。
第五个心理影响:学习、认知、模范
6-7岁的孩子,特别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 此时,需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帮他解决这些问题:当碰到麻烦事,我怎么办?如果心情不好,怎么办?与别人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孩子需要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生活中的问题,而这份学习源于一个模范。
对于孩子来说,他的第一个模范就是母亲或父亲, 当生活中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时,爸爸妈妈用什么态度来面对问题,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将来这就是孩子走向社会后处理问题的示范和模版。
如果孩子能够拥有这些心理营养,等他再大一些,救恩狗自己选择,去学习其他生活上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 总之, 未来所有学习能力的基础, 决定于7岁前又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
如果有,孩子自然会有生命力去探索、学习新东西, 如果没有,他就会耗费大量生命能量,寻找曾经未被满足的心理,比如过于渴望他人的肯定、赞美, 而不能够展现那个年龄阶段最好的生命力。
心理营养,能早开始最好,旦如果没有从一开始就给孩子,也不存在晚不晚的问题,只要你意识到、发现了,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时候,有一句话叫:” 种一棵树最好是年前,还有就是——现在!“ 如果因为缺失太多导致问题的话,最先要处理的,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给孩子称赞、肯定,告诉他”你很重要“,愿意听他的话,有需求的时候满足他)以及夫妻之间的关系
把每种心理影响归入一定年龄段,是为了帮助父母了解在特定阶段孩子最渴求的营养, 实际上,五大营养,在每个成长阶段孩子都希望从父母那里充分获得。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林文采博士的总结其实是对一生中最重要的前几年最需要的心理营养做了一个梳理, 与我所学过的儿童发展与心理对照,确实还是有了新的补充,尤其是这个重要他人, 之前是没有了解过的,但是也有一些困惑, 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到底哪个才是最重要的呢? 孩子会不会因此产生一些错觉,就像现在多子女家庭中普遍出现的孩子认为父母偏心的现象,其实,有一种可能性是两个都觉得父母更偏向另一方,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 是用正面管教中的特殊时光吗? 那就是这个重要他人并不是贯穿始终,而是一个时间段的感受, 辐射到整个生命中?
当然这个概念中还有把无条件接纳和重要他人分开讲, 其实我是感觉可以融合到一起的。 如果有人能够无条件接纳孩子, 他应该只有是孩子的重要他人时才最有意义, 否则,一个人无条件接纳孩子,可是它实际上根本不管孩子,那么他的接纳时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他相当于时放纵不管。 而且,如果孩子被重要他人无条件接纳了,应该就会很有安全感了? 或者即使不用肯定和赞美,孩子也能感受到被信任的勇气了, 也就是不管教的勇气, 因为错误本身就是犯错者最大的惩罚 ,成就是对努力着最大的激励。 我们只需要告诉他这个结果是不错的就可以了?
如果从心理学角度, 孩子早起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安全感和自主感, 如果父母给够孩子安全感和有一定的自主感的话,孩子就能从依赖走向独立, 进行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当然,这个过程,还要有个界限感, 不是什么事都能做的, 这也是安全感的一部分, 我们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 这本身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