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封面
作者简介:
[美]史蒂文·约翰逊(Steven Johnson)
美国科普作家、媒体理论家、畅销书作家,曾著有《完美未来》《好创意从何而来》《发明空气》《鬼地图》和《所有坏事情对你来说都是好事情》。他创建了众多有影响力的网站,同时还是美国公共电视台和英国广播电台系列片《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主持人和联合制作人。
【樊登推荐语】
就像《丝绸之路》串起了人文史,《人类简史》串起了演化史,这本同样跨学科、跨领域、把名字起得像言情小说一样的书,用六项伟大的发明创新,串起了一部浪漫而传奇的物质文明史。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的?
啼笑皆非的往事里,少不了拍案叫绝的惊呼,少不了风雨飘摇的无助……世界精彩纷呈,我们已错过多少伟大的时刻?
也只有尘埃落定之后再回头去看纷纷扰扰的昨日,几缕不甚清晰的脉络才渐渐看得清。
我们是充满好奇地,走到了今天。
目 录
一、 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二、 影响文明演进的六项创新
1. 玻璃
2. 制冷
3. 声音
4. 清洁
5. 时间
6. 光
本书看点:
一、 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蝴蝶效益:
蝴蝶效应是指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只蝴蝶轻轻扇动翅膀,最终却引发了大西洋上的一场龙卷风。我们不难认可,在“蝴蝶轻扇翅膀”到“一场龙卷风”之间应该的确发生了什么,但其具体情况、事件、步骤等等我们却无法描述出来。
蜂鸟效应:
蜂鸟的进化故事,则要从白垩纪时花卉的进化说起。当时的昆虫在提取花粉时,无意中帮助花卉完成了授粉,这以后花卉开始进化出花蜜以增强对昆虫的吸引。昆虫得以以花蜜为食,就常常来采蜜,于是昆虫的授粉行为变得更频繁,继而成为一种惯常行为。这就是花与昆虫的“共同进化”,给彼此都带来益处。
而与花卉和昆虫看起来不在一个领域的蜂鸟,为了吸食花蜜,竟然也进化出了可以悬停于花朵边的飞行方式,这对于鸟类的身体结构来说,本来是几乎不可能的。这就是“蜂鸟效应”——指在一个领域内的一项创新或一连串创新,最终会引发表面看起来似乎完全属于另一截然不同的领域内的变革。
本书就是以“蜂鸟效应”的原理,通过玻璃、制冷、声音、清洁、时间和光这六项创新发明的发展历程,向我们阐释文明的变迁。
二、影响文明演进的六项创新
1. 玻 璃
作为现代常见的一种材质,可能你不会想到,世界上最早的玻璃,是天然的。
事情发生在大约2600万年前,在撒哈拉沙漠的东部边缘,突然出现了一次超过1000度的高温,这使得一大片沙子(二氧化硅颗粒)融化,等到它们冷却后,玻璃就诞生了。
然而它们就这样在沙漠中静静躺着,直到很久以后——距今约10000年前,路过此地的人才把天然玻璃捡回去,它流通于早期文明的各种市场与社会网络中。那时候,由于玻璃尚属罕见,它常常被制作成贵族才能拥有的装饰品,例如我们现在从法老图坦卡蒙陵墓中找到金珐琅圣甲虫胸针,非常精美。
后来随着人工玻璃制造技术的出现,玻璃被制成各种器皿和窗户,并逐渐分化出镜片、镜子、以及玻璃纤维这三种进化方向。
(1) 镜片的发展
1204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人口流动中,一群玻璃制造商在威尼斯定居下来,将大量玻璃制品带到这个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中心。
由于制造玻璃需要超过接近1000度的高温,玻璃制造商们在给威尼斯带来新的财富来源的同时,也常常不小心就将临近的街坊烧个精光。
于是威尼斯总督将玻璃制造商集中到穆拉诺岛上,密集的同行竞争与交流使玻璃工艺迅速发展,到了下一个世纪,玻璃开始变得清澈,世界上第一副眼镜诞生。
15世纪40年代,古腾堡发明印刷机,使阅读普及。人们开始发现自己患有老视,眼镜的需求量提升,眼镜市场的繁荣促使眼镜专家遍布欧洲大陆。至1590年,显微镜出现。
70年后,罗伯特·胡克出版了他的插图本《显微制图》,他给生命的基本结构单元取了一个名字——细胞,由此引发了科学和医学的一场革命。不久后,显微镜将带我们看见肉眼不曾见过的细菌和病毒群体,并导致了现代疫苗和抗生素的发现。
在另一个维度上,显微镜发明20年后,望远镜出世。1610年1月,伽利略使用自己改进后的望远镜观察到了木星的卫星围绕木星旋转,对地心说发起了挑战。
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镜片继续在传媒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光学的发展,玻璃传递光、处理光的能力被逐渐开发出来,我们有了相机等摄影设备。20世纪40年代开始,我们给玻璃涂上荧光粉,然后向其发射电子,由此产生了电视图像。
(2) 镜子的发展
让我们将视线拉回到穆拉诺岛上,当时的玻璃制造商将他们制造出的水晶般透明的玻璃刷上一层锡和汞的化合物,做出了光亮耀眼的玻璃镜,人们开始真真切切地看清自己的长相。
镜子的出现,让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画像蔚然成风,那些纤毫毕现的自我形象画作在1400年以前并不属于欧洲的一个艺术传统。绘画的主要题材还是风景、宫廷场景、宗教场景等。
镜子的出现也直接帮助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发明了绘画中的直线透视法。作为物质文明的一位成员,镜子带来了更多人文意义上的变革,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唤醒人们的自我意识上,它曾有过不小的作用。
(3) 玻璃纤维的发展
1887年,查尔斯·弗农·波伊斯拉出了近90英尺的玻璃线,他发现了玻璃纤维竟意外得坚固,比之同规格的钢绳也毫不逊色。如今玻璃纤维作为坚固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住宅隔热设备、豪华游艇、防护帽及A380商用飞机等物品的制造上。
1970年,康宁玻璃厂研发了一种晶莹剔透的玻璃,后来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将激光束发射到这种超白玻璃纤维上,发现数字信号通过超白玻璃纤维几乎无损,这就是现在为我们熟知的光纤技术。
2. 制冷
制冷的发展可以从天然冰块的贸易和人工制冷技术的发展两大方向来认识。
(1) 天然冰块贸易
冰块贸易的兴起与弗雷德里克·图德脱不了干系。他是一个家境殷实的波士顿人,在他17岁时,被父母要求陪伴身体不好的哥哥约翰去加勒比海,因为他们认为那里温暖的气候会对约翰的健康有所改善。
但不幸的是,事实正相反,加勒比海初夏炎热的气温反而令约翰病倒,患上了肺结核,六个月后便不治身亡。
这次的加勒比海之旅在图德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到波士顿后就产生了将冰块从寒冷的北方运到西印度群岛去卖的想法,他直觉这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到1805年图德开始实施他的想法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人们对他冷嘲热讽,认为要将冰块运到马提尼岛这样的地方,根本是笑话,他们认为图德的冰块一定会半途就融化殆尽。而事实上图德遇到的问题并非如此。
他利用木屑和双壳构造法令大型冰块保存完好,但他的生意在起初就遭遇了失败——在目的地,没有人知道冰块能有什么用。
但是图德并不气馁,他坚信运冰是一门值得投入的生意,直到19世纪20年代,在图德几近破产的时候,他一次次运冰、在当地建造贮藏冰块的冰库,终于培养起了人们对冰激凌和用冰块降温的需求,他的生意开始蒸蒸日上。
图德的成功激励了无数效仿者,到1860年,纽约每三个家庭中,就有两个订购了每日送冰服务。而随着人们习惯了冰镇饮料、用冰块降低室内温度,冰块也逐渐被运用到其他领域……
冷藏肉类的做法令肉类贸易的版图变得四通八达,这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的地图,许多处在运河网与铁路线中心的城市如芝加哥开始崛起。
(2) 人工制冷
人工制冷技术与图德的运冰生意也息息相关。在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小镇上,由于人们生活在亚热带气候的一片沼泽地附近,被蚊虫叮咬而感染疟疾的病人特别多,高烧不退的病人令约翰·戈里医生一筹莫展。
一次无意中他尝试用冰凌给病人降温,发现效果很好,他的一些病人在烧退后最终康复了,于是他开始采购冰块用于治疗。但由于气候原因,有时候会导致一连串船只失事,导致冰块无法正常供应,焦急的戈里产生了人工制冰的想法。
1659年,为了验证空气的存在,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玻意耳将一只小鸟放在瓶子里,然后用真空泵抽出里面的空气。正如玻意耳所料,小鸟死了,但奇怪的是,它同时也被冻成了冰。
这给了戈里一定的启发,他在空余时间里制造了一台制冷机,他开始用自制的冰块给病人降温。
到了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北方联军封锁了南部各州,显然也切断了冰块的供应,南方人突然发现自己迫切需要人工制冷。一些创新者对戈里的机器进行改进,大大提高了机器的效率。
在另一个方向上,一个性情怪异的自然学家兼企业家克拉伦斯·伯宰在冰钓时发现了冻起来的鱼极大地保存了肉的鲜美,吃起来跟鲜鱼区别不大,他开始做冷冻实验,并最终发现冷冻的速度决定了肉质的保鲜度。
到20世纪20年代初,伯宰研制出了一种速冻程序,将鱼在负40华氏度的低温下冰冻,然后装入堆积的硬纸盒。
他从亨利·福特全新的工业模式T型车工厂获得灵感,创建了一个“双输送带速冻机”,提高了冰冻程序的效率,并由此组建了一个公司,名叫“通用海鲜公司”,该公司后来在1929年被波斯敦麦片公司收购,很快将名称变更为“通用食品公司”。
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已经深受到人工制冷技术的影响,他们购买速冻食品,藏在自己家里的北极牌冰箱里,用冰块制作马提尼酒……而最新奇的装置,是用来为整个房屋降温和除湿的“空气处理装置”。
这种由年轻的工程师威利斯·开利于1902年设计出来的空调,在往后的数十年里,与冰箱、速冻食品一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人口的布局。
1925年到1950年之间,空调从遍布电影院、百货大楼、旅馆或办公楼这些大型公共场所,开始转身进入家用领域。这些制冷技术的涌现,使得热带城市的出现成为可能,人们得以在热带也能更好地生活,并发展城市规模。
到如今速冻不仅可以被用来保存食物,更有了人类精子、卵子和胚胎的速冻技术和超低温保存技术,制冷不仅帮助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组织聚落形态,更将几百万新生婴儿带到这个世界。
3. 声音
(1) 记录和还原声音
技术对于声音的痴迷最初都集中在捕捉、记录和传递声音上,从最初能简易记载声音波形的声波计振仪,到后来的留声机,甚至贝尔发明电话的初衷,就是想让人们更方便地在家收听音乐会——乐队或歌手坐在电话线的一端,而听众可以随意闲坐在另一端收听。
有趣的是,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想的是可以通过邮政系统,将留声机作为传输有声信件的工具,人们用留声机录制信件内容,然后寄给对方,来实现沟通。
就这样,两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发明家其实完全弄反了:最后,人们用留声机来听音乐,用电话来和朋友交流沟通。
而电话的出现,带给我们的影响,远不止此。它将“你好”这样的开场白普及化,现代人们习惯在谈话开始前,用这个词互致问候,这多少与电话的使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电话交换台也成为女性进入“专家”阶层的最初通道之一。
更有AT&T的主管声称电话的出现才导致摩天大楼成为可能,否则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只能通过跑腿的话,摩天大楼里所有可利用的空间都将布满电梯,而从经济角度来说,没有电话,这样的建筑也就不可能存在。
而电话最重要的遗产,是成就了贝尔实验室——这个奇特而非凡的组织。20世纪的几乎每项主要技术都源自于它。
例如收音机、真空管、晶体管、电视机、太阳能电池、同轴电缆、激光束、微处理器、电脑、手机、光纤……所有这些现代生活的基本工具,都来源于贝尔实验室的初创思维。
(2) 数字信号
电话的运作原理,是当我们对着听筒说话时,产生的声波会变成电流脉冲,到了另一端,这种脉冲会再次转变成声波,被人耳接收。尽管这些电信号十分神奇,但它们也很容易在传输过程中发生衰减、损失或者产生噪音。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名鼎鼎的数学家阿兰·图灵和贝尔实验室的A·B·克拉克通力合作,共同研发了一种代号为SIGSALY的通信线路,它将声波直接转换为数学公式,用二进制语言进行编码。
SIGSALY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将我们的声音数字化了,它在传输和还原声音上保持了完美的保真度,它不仅仅是电话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还是传媒与通信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数字信号搭载贝尔实验室的另一项通信技术——无线电,使无线电广播逐步成型。到20世纪20年代初,专业电台开始向大众发送成套的新闻和娱乐节目,大众传媒就此诞生。
借由无线电广播掀起20世纪一系列文化浪潮的爵士乐,使那些昔日的地下艺术家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巧合的是,他们大多数是非裔美国人,这也间接导致了美国民权运动的发生。
与无线电广播配合出现的扩音设备也使大众集会、全国性演讲成为新的政治事件,从马丁·路德·金,到阿道夫·希特勒,这种大范围甚至全国性的广播一直沿用至今。
(3) 回声定位原理
灯塔作为海上信号的传播者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直到人们发现声波在水下传播时比在空气中传播快四倍的属性。加拿大发明家雷金纳德·费森登最终利用这一特性,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声呐设备。
20世纪后半叶,回声定位原理运用的领域将远远超过探测冰山和潜艇。对于海洋的研究、沉船打捞、搜救等工作来说,声呐设备都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在陆地上,费森登的创新发明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检查母亲子宫的超声波设备,彻底改变了产前保健,使今天的婴儿和他们母亲避免许多并发症的危险。
4. 清洁
(1) 公共卫生
随着城市化及城市规模的扩张,公共卫生逐渐成为人们需要面对的当务之急,这一领域的变革得益于污染处理方面的技术与观念革新。
1856年12月,埃利斯·切萨布鲁夫远渡重洋,从芝加哥前往欧洲大陆,学习下水道技术。他于前一年被芝加哥下水道管理委员会请来担任总工程师。
19世纪50年代,霍乱和痢疾这类流行病时有发生。1854年夏天爆发的霍乱导致每天有60人丧生,虽然当时的细菌理论尚未获得完全的发展,但芝加哥市政当局的思路在大方向上是对的:他们将清理城市和对抗疾病联系了起来。
切萨布鲁夫在铁路与运河工程方面的背景在解决芝加哥地貌平坦不透水的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决定在地下深处修建下水管道。
修建期间,切萨布鲁夫的团队,利用螺旋千斤顶把芝加哥一座座业已建成的建筑平均抬高了近10英尺,然后在抬高的空间内开始修筑下水管道。整个施工期间,人们一如往常进进出出,生活丝毫不受影响。
最终,芝加哥成为美国第一个拥有综合性下水道系统的城市,其他超过20个城市也纷纷效仿,规划并安装了自己的下水道地下网络。
但是切萨布鲁夫的下水道系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下水道污物的排放问题。这些脏东西顺着下水管道流向的终点,不是别处,而正是人们饮用水的水源。因此人们的用水环境相当恶劣,甚至水池和浴缸中都能发现死鱼。
改善水环境的战斗依然是从疾病的研究开始的。首先是约翰·斯诺在伦敦研究流行病学时,通过画出索霍区流行病死亡案例的分布图,第一个证明了霍乱是由受污染的水而非所谓的“瘴气”引起的。
到了19世纪70年代初,德国镜片制造商蔡司光学工厂生产出了新的显微镜,引发罗伯特·科赫在微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也使他成为首批识别霍乱细菌的科学家之一。
自此,人们了解到肉眼难辨的细菌也能危及生命。科赫同时确立了一个测量单位可用于任何体积的水,每毫升水中低于100菌落即可认为是安全饮用水。
但测量与检测,并不能真正富有成效地改善水源的清洁问题。直到1908年,约翰·李尔在经过大量实验后,将他认为剂量适当的次氯酸钙投入泽西城的公共水库。
这是历史上对城市供水的首次大规模氯化,李尔没有事先获得政府部门的许可,也没有通知普通居民,本着对自己研究成果坚定的信心和为了公共卫生事业竭尽全力的意志,几乎在绝密状态下实施了这一行动。
三个月后,他接受传唤在法庭上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检察官甚至指控他为了通过氯创新寻求巨额的经济回报。
然而对于在泽西城首创的这项氯化技术,李尔并没有申请专利,任何自来水公司只要想为自己的客户提供“纯净而卫生”的饮用水,都可以免费采用李尔的创意。
因为不受专利权的限制,也无须支付任何许可费,各市当局很快采纳了氯化法作为一种标准惯例,先是在整个美国,继而在全世界推广开来。
(2) 个人卫生
个人卫生领域的变革则从人们观念的转变开始。
1847年,人们对细菌尚一无所知,匈牙利医生伊格纳茨·塞麦尔维斯通过自己的观察,提出一个建议:希望医生们在解剖尸体之后和照顾病患之前要洗手。
这个建议在当时使塞麦尔维斯被大家嘲笑为疯子,并因此而遭到解雇。可见当时人们的卫生观念与现代的我们是多么不同。
在欧洲,自中世纪开始并一直流传到20世纪的观点,则普遍认为洗澡有害健康,“沐浴让人的脑袋充满蒸汽”一类的理论大行其道。
在毫不犹豫就能修得起浴室的各国皇室里,这种偏见的力量也清晰可见,被同时代的人视作有洁癖的伊丽莎白一世也不过每个月勉强洗一次澡。
到了19世纪,人们的态度才逐渐动摇,例如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就在自己家中修建了一个冷水淋浴浴室,并大力提倡每天冲凉。革新者开始在全国的城市贫民窟修建公共浴室和淋浴间。
到了20世纪,关于清洁的技术变得更私人。安妮·默里发明了美国第一种家用商业漂白粉,建立起一个如今随处可见的清洁品牌——高乐氏。
同时,其他个人清洁用品纷纷涌现,例如棕榄肥皂、李施德林漱口水、奥德诺止汗剂等等……
5. 时间
时间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似乎触手可及,你盯着任何一个电子表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一分一秒地在流逝,但它似乎又如此难以捉摸不可衡量。
对于和时间有关的技术,我们只能说,我们是按着自己的需要而探索着计量时间、测定时间的工具与方法。
(1) 精确计时
① 摆钟
在如何计时这件事情上,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计时方式是相辅相成的。
最初我们通过观察天体的运行计时,后来出现了日晷等相对简易的计时工具。那时候人们的生活也不需要争分夺秒,因此对于这些原始计时工具带来的计算误差,人们也不甚在意。
直到哥伦布引发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在海上航行要确定所在经度需要用到两个钟表。
一个钟表定好原点的确切时间,另外的钟表则记录下你在海上某个地点的当前时间,两个时间的差异就能告诉你现在所在的经度位置:每差4分钟,翻译过来就是经度的1°,也就是赤道上的68英里。
因此提升钟表的精确度被视为当务之急,各个国家提供赏金,鼓励人们想办法解决确定海上经度的问题。
这时的伽利略回想起自己19岁时,观察吊灯摆动得出的结论:单摆摆动所需的时间,和它摆动的幅度大小及摆的质量无关,只要摆长不变,单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相等。
在儿子的帮助下,伽利略起草了第一个摆钟的设计方案。到了下一个世纪末,摆钟在欧洲已成为随处可见的事物。
精确计时的钟表极大地降低了全球航运网络的风险,为最初的工业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供应,同时为他们打开了海外市场。
钟表的精确计时也为后来工业革命需要重新调整工作日,计算工作时间等需求提供了可能。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精确的计时方式,工业革命将难以展开。
在19世纪60年代初,阿伦·丹尼森想出抛弃传统怀表的珠宝饰品的主意,制造出更便宜的手表。
到1878年,一块无配饰的丹尼森手表仅售3.5美元,它成为了面向大众市场的计时工具,而不仅仅是有钱人的奢侈品。
② 石英钟
时间测量的奇特性在于它并非简单地属于某一门单独学科。从日晷到摆钟的转换,依赖于从天文学到动力学的转换,而时间的下一次革命则依赖于电动机械学。
19世纪80年代,皮埃尔·居里和雅克·居里发现了石英内部的压电效应。石英是一种革命性的材料,受到外力的作用,这些晶体能够以极其稳定的频率振动,当给晶体通上交流电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1928年,贝尔实验室的W·A·马里森根据这一现象建造了第一座石英钟,计时精确度被提高到微秒级别。
石英钟的出现使现代计算机芯片的诞生成为可能,计算机的微处理器需要每秒进行几十亿次的计算,如果没有石英钟精确到微秒的计时,现代计算机就只是一堆废铁。
③ 原子钟
20世纪初,尼尔斯·玻尔和维尔纳·海森堡等科学家率先发现了原子。
玻尔在随后对铯原子的研究中发现,围绕铯原子的电子在运动过程中有着令人吃惊的规律性。
电子不受山脉或潮汐的干扰,拍打出的节奏在稳定性上比地球自转的稳定性都要高出几个数量级。
随后,首批原子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诞生,它们使我们的计时可以精确到纳秒级别,精确性是石英钟的1000倍。
现在,在我们头顶的近地轨道卫星上有一组24座原子钟组成的网络。
当你拿出手机查看自己的位置时,这些原子钟就会向你发送时间戳,因为这些卫星在预测位置上近乎完美,只要通过对三个不同时间戳的三角化处理,你的手机就能够计算出自己在地球上的确切位置,这就是GPS(全球定位系统)的运作原理。
(2) 时间制度
工业革命兴起后,火车开始东来西往穿越不同地区的时候,时间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就出现了——没有统一的列车时刻表可以让不同地区的人们都准确无误地赶上火车。
英国人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在19世纪40年代末,通过电报同步铁路钟表,将全国时间统一为格林尼治标准时间。
至1884年,格林尼治标准时间被确定为国际标准时钟,整个地球被划分为不同时区,世界开始挣脱太阳系天体节律的束缚。
(3) 年代测定
19世纪90年代,玛丽·居里第一次提出辐射不是分子之间的某种化学反应,而是原子固有的某种性质。
她的研究引起了她丈夫皮埃尔·居里的注意,随后,他们共同发现,放射性元素以恒定的速率进行衰变。
例如碳14的半衰期为5730年,将一些碳放上5000多年,你会发现它损耗掉了一半。
如今碳元素测定法被用来测定物质的年代,而半衰期为13亿年的钾40则被用作测量地质时间,由此,对于人类在整个地球上的史前迁徙,我们获得了大量的知识。
(4) 哲学命题
绝大多数钟表都致力于测量当前的时间——现在几点了?
但在钟表世界,也有反其道而行的同类。比如“今日永存基金会”设计建造的万年钟。
万年钟每年走一次,世纪的指针每一百年前进一格,千禧年到来的时候,布谷鸟会出来报时。
据介绍,花费力气建造这样的万年钟,是为了让我们用另一种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
如果我们人类建造的一座钟可以走10000年,那么我们是否应该确保我们的文明也可以延续相同的长度?当我们想象10000年后的后人时,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是合格的祖先该做的吗?
6. 光
(1) 照明
人造光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人类的夜晚和整体生活习惯,自从10万年前人类学会了如何控制火,这一最初的技术就已诞生。
巴比伦人和罗马人曾经发明了油灯,而在后来近2000年的时间里,直到工业革命的曙光出现,蜡烛一直是室内照明的主要工具——
从神职人员和贵族才用得起的蜂蜡蜡烛,到普通人用的牛油蜡烛,再到取自抹香鲸大脑的鲸油蜡烛……
动物油一直是做蜡烛的主要成分,直到我们发现了石油,煤气灯和煤油灯开始成为更明亮稳定的光源。
真正的革新,在于电灯泡的出现。
我们现在常说电灯泡的发明者是托马斯·爱迪生,其实从电灯泡这项事物本身来看,说爱迪生独立发明了灯泡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
当时研究灯泡的人有很多,而爱迪生的成功不仅在于他强大的公关能力和对细节精益求精的追求,更在于他对灯泡实用性的落实。
造出灯泡两年后,爱迪生的公司已经开始为曼哈顿下城区整个珍珠街供电,点亮了整个街区。
灯泡只是一个产品,要让它成为可靠的家用电器,还需要有稳定的电流、一个将电流分配至社区的系统、一种将单个灯泡连接到电网的机制,以及一个测量每家每户用电情况的计量表。
这才是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故事的真相。
(2) 闪光摄影术
闪光摄影术的发明故事可以追溯都19世纪60年代。
在探访吉萨金字塔的过程中,学者查尔斯·皮亚齐·史密斯为了拍摄出黑暗中的墓室,第一次将镁和火药混合在一起,造成一次可控的小型爆炸,刹那间照亮了整个国王墓室的墙壁,使他能够捕捉到墓室的秘密。
而直到德国科学家阿道夫·米特和约翰内斯·盖迪克将上等镁粉和氯酸钾相混合,形成一种极为稳定的混合物,能够在低光条件下拍摄高速快门照片,闪光摄影术才逐渐成为一种被人们看得见的技术。
远在纽约的雅各布·里斯则是因这一技术而被载入史册的一位记者。
他一直致力于向外界报道曼哈顿贫民窟令人震惊的生活状况。此前他曾发过篇相关报道,但影响力始终微乎其微。
直到里斯组建了一个摄影爱好团队,一起实验闪光摄影术,将这些昏暗房间里拥挤而充满苦难的生活图像拍摄下来,发表在自己的畅销书《另一半人怎么生活》中,这些图像所反映的贫民生活开始受到关注。
随着书籍的出版,里斯带着这些作品进行全国演讲,社会舆论对贫民生活的关注最终促使纽约州的《廉租住房法》出台,这也同时为美国社会改革拉开了序幕。
(3) 激光
从《飞侠哥顿》都《星际迷航》再到《星球大战》,早期的科幻小说里采用集成光射线的武器似乎成为先进文明的标配。
而我们现实世界的激光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真正出现,又过了20年后,它们才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并没有以武器的形式,而是作为条形码的扫描器。
使用条形码带来的高效率让连锁商店能够毫无压力地快速发展为超级商场。
另一边,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国家点火装置则是由一群科学家建造的全世界规模最大、最高能的激光系统,科学家们正利用激光探索能与太阳相当的可持续清洁能源。
结 语
往事不可追,但尤可回味。
日常生活琐碎的细节往往令人执迷。焦虑的时候、痛苦的时候,看看头顶的星空,想想这千回百转的人类文明,一次又一次的转折、革新、创造,偶然恰逢着必然。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我们走过了漫长而传奇的一程,新的技术、新的发明、新的科学和人文思想、艺术浪潮都不免激起我们涌动的热血。
往者长已矣,下一段历史换我们来写,你会想记住哪些事情?
----- The end ----
用文字记录生活,用时间刻度生命。
我是一个爱生活、爱学习的吃货,
希望我的文字能够带给你快乐和力量。
感谢你的关注,也希望能够遇见同频的你,
一起成长,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