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課抄了英國詩人羅伯特·勃朗寧的詩歌《你總有一天將愛我》。在天還没有亮的時候,在天地間一片沉寂的時候抄讀這樣一首小詩,内心中满满地都是柔情。無盡地付出,對回報尚有期待,就像相信儘管陰霾满天總有一日能看得到一綫陽光破雲出。無盡地播撒愛的種子,簡簡單單衹有幾顆成长,便已心满意足。也許尚且看不到,我等待。也許已經看到,掠过我的身边,即使没有留意,我也要將真情印在心裡。
抄詩讀詩真的能讓人年輕,至少能讓我每天早晨從抄詩讀詩開始一天的生活。我一直很抗拒油膩、猥瑣這樣的字眼,也一直在努力回避這樣的字眼所形容的狀態出現在我的身上。如果我説得不錯的話,每個正常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人生理想或人生規劃,這實際上一點不好笑,我所説的人生理想或人生規劃説白了就是希望自己过一種什麽樣的日子。實際上就是這樣説我也覺得很矯情,但不這樣説,我又真的不知道應該怎樣説。智商低,想不明白事兒;情商低,處理不明白事兒——這是我給自己貼的标簽。我不輕易給自己貼标簽,更不會給别人貼标簽。
“江月何年初照人,江畔何人初見月?”上課時,我跟學生們講這實際上就是西方哲學中“鷄先蛋先”的問題,在我的理解中也就是“宇宙人生”的問題。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這是《論語·學而》中很著名的一段對話,是孔門弟子端木賜向老師汇報自己的修餋和學習心得,説的是貧與富、窮與通的事兒。從字面上讀,這段話不難理解。子貢覺得一個人如果能够做到貧窮了不氣短,富貴了也不盛氣凌人——這樣的修餋應該很高了。孔子先是肯定了子貢的説法,紧接着又提出自己的觀點:一個人如果能够做到“貧而樂,富而知禮”那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哩。
中國有句俗話:“人貧志短,馬瘦毛长。”人一窮了,就會變得没有了骨氣,胸挺不起來,腰也直不起來,看到富人先矮了三分。阿Q窮得要命,可是他也看不起跟他一樣窮得叮当亂嚮的小D和王胡,他總是在衆人面前夸海口——我家以前比你家闊多了。可是一見到赵太爷,腿就會不自覺地軟了下來。我當然也是這樣,前些天跟學生一起讀《呐喊》時,越發覺得自已兼有好多阿Q的氣質、神韵了。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有好多事情都是细思極恐的。一直在等待,也許等待是一个很好的借口。我一直覺得等待真的能讓人忘掉很多現實的煩恼,等待着無限向往的那一天的到来,即使那一天或許很近,或許很遠,或許遥遥無期……然而,我寧願把等待當成一個借口,這個借口完全可以與阿Q的精神胜利法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