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哈夫遇到一宗一直纠结在父母关系当中甚至影响亲子关系和亲密关系的个案,经案主同意今天分享给大家,期待就如案主说的:
可以通过自己的案例疗愈更多的人!
非常感恩!
这位善良大爱的案主是典型的都市白领,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女强人”和“白骨精”。
在旁人看来青春靓丽自信满足的她,是因为与孩子的关系出现挑战,需要寻觅解决办法而来的。
在两周前接受完第一次咨询后,她收获到了一种轻松感,同时忽然发现孩子的状态无缘无故地就好了起来,还在幼儿园拿到了一个什么大奖。
同时,她也感受到内心当中出现了哈夫提前告知的那种空洞感觉的存在。
甚至在没有什么事可做的情况下,会平白无故地感到焦急与压力,胃部随之会紧缩和有反酸的现象。
询问之下,原来在平日的工作、生活之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案主自己描述,每天早上她都会制定当天的具体计划。
然后,一定要按计划来执行,如果中间出现问题打破了部署,她就会感受到类似的焦急与压力。
哈夫当然不知道压力从何而来,但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线索,可以带着好奇的我们探索其中的心理机制以及形成的原因。
于是,我用催眠的方式让案主搜索过往经历中成功应对这种压力的场景,甚至是从压力中得到好处的经历与画面。
哈夫从旁解读:
案主在第一次个案之后,内心宣泄了许多情绪与能量,因此会产生“空洞感”(可看我之前的文章《成长中的空洞》),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同时,因为潜意识感觉到这个空洞而且觉得安全的情况下,自然就会让我们体验一些平日特别敏感的感觉,这也许就是案主感受到焦急与压力的原因。
哈夫让案主搜索应对压力画面的目的,是让她找到其中的资源,让她看到自己是如何运作的,并且觉察通过应对压力可以满足什么需要。
当然,最有可能的是让她看到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需要,从而看清楚自己早期生命当中的缺失从而发现这些压力的源头在哪里。
催眠状态之下,案主沿着时间线先看到当下的自己曾经在工作上轻松地面对压力,那是在领导支持、欣赏与认同的状态下得到的。
然后她看到高考之后,自己安排时间学了很多的东西,那时候她同样可以很好地应对这些压力。
接着看到在校读书的时候,在自己努力之下经常能够拿到很好的成绩,也感受到了压力,但是也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得到了同学羡慕的眼神。
继续往小时候寻觅,她看到自己在幼儿园还是个小孩子时就已经帮老师干活,经常帮助和自己一样大的孩子穿衣服甚至喂他们吃饭,从中得到老师的称赞妈妈的认可。
说到这里,案主的情绪越来越翻涌,她看到自己从小到大,一直在为别人而活着,为的只是得到别人的认同与肯定。
哈夫从旁解读:
案主的父母在她小学四年级时离异,妈妈憎恨爸爸至极,以至于不允许他们父女见面,可以想象在小女孩的成长经历里经受了多少父母争吵的画面,感受过多少恐惧与挣扎。
孩子的“上帝”本能让小女孩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拯救"父母的关系,她的方法是让自己变得“来事”了。
说真的,刚开始我实在不明白“来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但这却是小女孩的妈妈以及幼儿园老师对她的评价。
后来我百度一下才知道,所谓的来事就是:“交往中,对方想要做的事,你帮他提前做了。他没有想到的事情,你也提前想到提前帮他完成了。不该说,坚决不说,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特别舒服。这就叫会‘来事’,换句话说就是懂得‘察言观色’。”
天啊,一个才上幼儿园的孩子,居然发展出这样的能力,其目的不言而喻!
接下来,我继续问案主小时候最想得到谁的认同和肯定,答案是:“爸爸”。
对父爱的渴望是人类的天性。
然而,爸爸在案主的脑海当中只留下了酗酒和打牌的印象,甚至没有对他撒过娇。
这里很有可能是爸爸确实有一些不良行为,另一个可能是来源于妈妈长期负面标签的作用,孩子被妈妈长期的催眠形成了牢不可破的信念。
孩子想要得到却没法得到,只能将需求压抑下去,但越是压抑越是反作用于其他地方。
于是在她的人生经历中就重复出现着突出自己的付出向外索取他人认同的行为模式。
得到时会心满意足轻松一下,然后马上又会去追寻下一个目标。
同时如果自己设计的策略没能引发别人认同的时候,就形成了压力,总觉得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不够努力不够坚持!
催眠状态下哈夫让案主的爸爸出现在她的面前,然后让小女孩尝试将这份渴望说出来,让两人之间的情感开始触碰与连接。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因为里面既有坚硬的外壳也包裹了太多的纠结和恩怨情仇。
哈夫只是在旁陪伴,给予安全的空间与支持,让小女孩从一点一滴开始宣泄对爸爸的愤怒、委屈、憎恶和无奈。
将当时不敢说,不愿意说,也不知道怎么说的话说出来,同时让她跟自己内在的感受有一次重新的连接与触碰,也让压抑了这么多年的情绪有一个释放的出口流动起来宣泄出去。
案主在我的陪伴下嚎啕痛哭,将那些隐藏在内心里面一直无法处理的能量,尽其所能在这个当下作出非常强烈的释放。
非常有意思的是,案主在穿越时空重新经历小时候的痛苦之后,好像渐渐拨开了重重迷雾,那个“牢不可破的信念”开始有了一点动摇。
案主看到自己原来也曾经在爸爸怀里撒过娇,看到了爸爸和她一起玩的场景,感受到爸爸去学校接她放学时的幸福。
她开始觉察到爸爸对她的爱,只是爸爸一直不懂得怎么表达而已!
孩子就是孩子,让来访者放下当“上帝”和拯救者的期待重新找回做孩子天真的感觉,这已经是巨大的疗愈。
个案是成功的,其中的收获与领悟还需要时间来沉淀与发酵。
案主现实生活当中之所以出现各种关系的挑战,跟她童年时的许多制约、信念和自我批判有直接的关联。
接下来,哈夫将与她一起去探索和解构,重新经历里面的爱恨情仇重新面对并尝试重新选择。
从经历中结下的桎梏,当然要用经历去解开!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为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请自行评估是否恰当与适合。传播及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与本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