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与朋友相约,看到她一脸愁容,原来是上周的项目谈失败了,导致她一直心神不宁。
吃饭期间,她还提到了自己在工作中所面临的诸多困扰,简单概括,大致分为以下三点:
1.找不到自己的优势
2.不懂与他人沟通
3.无法走出失败的泥淖
相信这般“忙、盲、茫”的状态,你我都经历过。而如果至今,你仍停留在原地,面对工作,感到不知所措,不妨听听松浦弥太郎在《超越期待》中的经营原则。
《超越期待》的作者松浦弥太郎出生于东京,曾任日本老牌生活杂志《生活手贴》的总编辑。他的人生经历十分独特,18岁便辍学的他,只身闯荡美国,靠卖旧杂志内页白手起家。
在这本书中,他不仅指出了做生意的本质,还给予了在工作中的人们宝贵的建议。
正如松浦弥太郎所言:“我希望那些在工作中感到痛苦的人,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些能够帮助你消除焦虑、重焕自信的小启发。”
一、找准优势,投入热情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在生意场上,很多人之所以感到不自信,是因为没有清楚认识自己,找不到自身的优势,觉得什么都比不过别人。
但事实上,并不是在某个领域达到满分才能被称作强项,我们应该挖掘与他人不同的特征,比如,声音比较响亮,或者记笔记特别快,这些就是我们的优势。
只要找准优势,并灵活运用这些强项,我们便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能。
但是,仅仅凭借能力,我们并不能直达成功,因为热情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曾在《斗魂》中列出了一条公式:“人生的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
从这条方程式中,我们可以得知:如果缺乏热情,即便拥有了不起的能力,这条公式的结果仍然为0。
因此,虽然热情是无形的特质,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是否愿意与我们合作,也影响着我们与对方的谈判。
这就是为什么松浦弥太郎告诉我们,“如果执行的人没有热情,再精彩的想法也很难获得成功。”
二、管理情绪,守住内心
不过,拥有热情并不等于情绪的碰撞,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
相信大家都有遇到过各种奇葩的客户吧,不少人听到对方无理的要求时,都忍不住要大发雷霆。
但是,试问双方撕破脸,是否有助于事情的解决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理呢?
对此,作者说,如果换作他,他会先等7秒钟。
为什么呢?
因为愤怒一般只能维持7秒,所以,只要熬过那7秒,愤怒的情绪就会渐渐消退,我们也才得以冷静地思考。
相比起把自己的不满发泄出来,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该如何预防以及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故意忍耐,真的好吗?
值得注意的是,在作者看来,忍耐并非强迫自己忍耐,他认为,忍耐是理解,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不把忍耐当作忍耐,时刻守住自己的内心。
简言之,工作需要我们投入热情,而非被情绪所牵制,“热情是面向未来,是想这样做、想变成这样,是关乎希望的存在,而情绪是被过去束缚的东西。”
三、不畏失败,化危为机
在工作中,我们难免会碰钉子,遇到棘手的项目、与对方谈判失败、想法没有得到重视……
这些挫折,松浦弥太郎也曾遭遇过,而在努力之后,周遭的人都对他说:“你明明这么努力,却没有成功,太遗憾了。”
然而,作者并不这么认为,对他而言,“什么都不做才是失败。”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如果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行动,这就是真正的失败。另一方面,唯有行动,才能扭转失败的局面。
生活中,有很多人做事瞻前顾后,想法很好,却常常被他人捷足先登,最后又因此而气得捶胸顿足。
书中指出,这种人是过于在意失败,所以才会不敢向前,而止步不前的结果,只有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
因此,只有行动,才能解决问题。
正如易效能的创始人叶武滨老师所说的,“烂开始,好结果”。
我们无需介怀事情开始时有多么不完美,而只管是否已经着手行动。只要已经落实想法,就是成功的一半了。
而失败,只是“这次失败了”而已。一味沉溺于失败,意味着停留在原地不动,麻烦便一直不能解决。我们需要在失败后快速采取行动,才能挽救失误,化危为机。
写在最后:
书中指出,工作需要我们超越他人的期待,而这本书也从各个方面超越了读者的期待。
松浦弥太郎所谈的种种商业原则,实则折射出了人生的经营之道。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学会展示真实的自己,以热情打动别人,即便遇到失败,也“不放弃,一直向前”。
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在工作中感到困惑的你,也能对大家的生活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