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说:阐释和延续传统但是不创造发挥,深信并且热爱古典,私下里我是拿这点和老彭来比的。
7.2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多看多听默记在心,终生学习不曾厌烦,教诲别人不曾疲倦,(此外)我还有什么呢?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不修养品德,不讲习学问,听到道理不能践行,有了过失又不肯改正,这才是我最担心的。
当君子可没法一劳永逸,必须始终处于一种自觉和自省的状态。所以孔子也有四忧:品德修养、学习态度、行为准则、自省精神。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孔子平时闲居在家时,是一副整齐端庄但又舒适宽松的样子。
道德圣人的麻木无趣可不是孔子的样子,老夫子是很随性的人。他只不过是在需要严肃的时候严肃,日常生活里反而放得很开,开明灵活得很。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说:我实在是衰老得很了,很久很久都没再梦见过周公了!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志向以施行“大道”为目标,个人行为以品德为根据,一切都依从仁的思想,娴熟自如地在六艺中悠游。
这里的“游”,不是庄子那种道家的逍遥天地间,而是瞄着人世间,指的是实际生活中的智慧、技能。
7.7 子曰:“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说:凡是带着一束以上的肉干作见面礼的人,我没有不教他的。
所谓“束脩”,就是一束肉干,在孔子的时代是十条。孔子的年代,初次拜见别人送一束肉干作为见面礼,算是当时的一个风俗。
知识点:
“默而识之”,知道很多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保持着好奇心,当有人问到的时候,也能清楚地教给人家。要想做到“诲人不倦”,没有前面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做基础,恐怕是要误人子弟的。
从精益求精到出入自由、运用自如,这就是儒家所践行的“内在超越”的境界。悠游从容、自得其乐,而且随时能够活学活用、点化后学。从这点上看,我把这句话理解为孔子的教学大纲和儒家思想的核心纲要。
-----对于孔子的这个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你是怎么看待的呢?如果给你自由地选择,你会选择哪些课程来学习呢?
孔子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清晰而完整。最欣赏的是,孔子与弟子在教学中的互动交流,这是实践君子之道能否达到标准的思想总结和提炼。这恰恰也是现在教学中所缺乏的。
因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都是一种道德修养和价值追求,而只有“游于艺”才是一种真正的实践活动。修养追求只有放在具体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和反馈。
因此,如果让我自由选择,我会选择“游于艺”,在“游”中去体会“仁德”、彰显“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