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敢提的梦
“拿出以前的照片,看着自己的眼睛,才知道这几年失去了什么。”
听朋友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很诧异。平时的她总是谈笑风生,对什么都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那次却一改往常的自如,变得伤感起来,不寻常的转变令人觉得恐慌。
回到家后,我翻箱倒柜,搜出了自己小学时候的证件照,与照片中的那个人四目相对了许久,试图从中找寻自己失去的东西。惭愧的是,除了觉得诡异之外,我一无所获。从那以后,我再没有认真观察过自己的照片。直到后来一次作文课上,我和孩子们聊起了梦想……
在那些孩子心里,梦想这个词充满了魔力。太空遨游、海底探险……聊到梦想的他们像是在介绍自己最心爱的玩具,眼里散发着光芒。透过他们的眼睛,你能够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内心。他们一个个,抱着闪亮的玻璃瓶来到你面前,满怀自信地对你说:“喏,这是我的梦想,是不是特别棒?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实现它。”。在他们看来,梦想触手可及。
最令我动容的,是一个小男孩说,他长大后想去探索百慕大三角的奥秘,减少飞机和船只失事。不为别的,只为了保全更多人的性命。那样的想法很美好,但换到大人的世界里,通常都会被贴上“幼稚”的标签。
横在面前的是现实,遥不可及的是梦想。对一些人来说,梦想成了令人羞于启齿的东西。他们自我怀疑,害怕将梦想说出来后实现不了,别人会对其嗤之以鼻。孩童时代的骄傲消失殆尽,透过他们的眼睛看到的是灰暗的内心。
2、不敢追的梦
追梦的人,背上行囊便能远行,怀揣着梦想找寻更广阔的天地。他们走南闯北,为寻得一方沃土,在各地留下足迹。有人旗开得胜,凯旋而归;有人出师不利,一败涂地。
他摩拳擦掌,跳上通往大城市的火车,幻想一鸣惊人。他辞去工作,飞奔赶往另外一座城市,期待有所作为。他回归故土,停靠港湾以求心灵慰藉,拒绝勇往直前。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三年前他还踌躇满志,三年后他却落荒而逃。现实的残酷将他的热情浇得一点不剩。
他告诉我,其实坐上火车的那一刻,他的心中除了燃烧的斗志,还有隐约的恐惧。从一开始便是以害怕失败拉开序幕,最后以屈服于现实宣告剧终,并非无法预见。他不想死在城市的夹缝中,不想淹没在人群里,所以选择了回归。
诚然,回归本身并没有错,每个地方都有其魅力所在,但抱有那样消极的想法,去到哪都会危机四伏。城市生活固然不易,恐惧也会给人巨大压力,但总有人能在巨大的压力中生存下来。
正如巴尔扎克所说:
恐怖差不多是个病态的感觉,对身体的压力之猛,可以使器官的机能不是发挥到最高度,就是全部瓦解。
有人会在恐惧中感受绝望,也总有人会从恐惧中找到动力。我向他提出质疑。
“而且我已经没有时间再耗了。”他最后这么对我说。于他而言,恐惧只不过是一个借口,不停地给自己设限,才是他梦想破灭的最大隐患。
在一些人心里,“追求梦想”成了年轻人的专属。不少人在外摸爬滚打几十年,又灰溜溜地逃回家里,感叹自己青春无几。他们在路上横了一条杠,告诉自己,时间到了,别再往前走了。好像实现梦想就只能是前面那几十年,后面的日子只能选择逃避。所以当听到105岁老人攻读博士时,许多人才会觉得不可思议,却忘了追求梦想是每个人的权利。
3、不再有的梦
朋友告诉我,她的梦想一直在变。小学以前,她想当个作家。后来长大,她又想当考古学家。到现在,她说她已经没有梦想了。我也下意识地问了自己一句,我的梦想是什么?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梦想缺失”现象开始在年轻人群体中蔓延。或者不应该说是缺失,而是我们变得更务实。与梦想相比,现实更为重要,以致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谈梦想,只看现实。想当警察的人当了老师,想当老师的人当了医生,想当医生的人当了警察,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现实不合人意,我们只能自己做出调整,于是梦想变得不再纯粹。经常听到有人说,我的梦想是赚很多很多钱。也经常会有人问,哪个专业就业更吃香。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仿佛哪个行业更吸金,哪个行业就更容易成为一个人的梦想,毕竟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生活。
前天早上去买菜,看到这么一幕:寒风中,卖菜阿婆搓着手,瑟瑟发抖,问旁边的环卫阿姨怎么周末都不休息,阿姨答:“都是为了生活。”我跟阿婆买了一棵生菜,一块五。都是为了生活。
拿出以前的照片,看着自己的眼睛,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
这是说余2017年的第13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