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人物角色), 是通过真实的用户研究,综合分析得出的用户模型。它能够体现用户代表性的特征、目标、行为习惯等,指导产品设计。
在我接触过的设计项目中,经常会使用到Persona. 说实话一开始,它对我来说主要是呈现调研结果的一种方式,似乎让项目看起来比较完整。我也有过和很多人一样的疑问:
Persona真的有用吗?到底能带来什么价值?
后来随着项目经验的增长,相关文章、书籍的阅读,以及和设计师朋友的沟通,我对Persona有了更深的认识。Persona很有用,但前提是把它做好了(具体方法之后有时间补充),并清楚它能做什么。
我觉得Persona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点:
1. 检验对用户的了解程度。在考虑Persona有没有用的时候,不妨先试试能不能把它做出来。可能当你这么做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对用户有多不了解,有多少空白要去填补,然后开始有点慌张有这么多疑问在之前的产品feature都是怎么做出来的,然后赶紧去做调研了。我觉得这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 专注典型,帮助决策。用户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对应的需求也是如此,而设计不可能取悦所有人。Persona能反应多数用户的典型需求,过滤掉一些边缘人群,帮助我们决定产品应该做什么。
3. 获取同理心,产生共鸣。公司内往往只有少数人对用户有较深的了解,所以讨论问题时经常听到大家说"我觉得..."而不是 “用户觉得...” (当然有的人口中的"用户"也可能是自己)。而“我”和“用户”的需求、想法,很多时候是有出入甚至大不相同的。
产品设计需要跨团队的通力合作,这时候就需要Persona帮助大家去更好地了解用户,想象自己就是这个角色,与它取得共鸣,去理解它的动机、心理、相关的行为习惯等,从而想象它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可能做出什么反应。当讨论中更多出现"XXX(Persona的名字)很可能会..."的时候,Persona就开始发挥作用了,这往往能避免一部分无意义的争执。
曾经看过一个港剧,一个演员通过想象自己是罪犯,来推测罪犯的行为,从而帮助警察破案。其实使用Persona也有类似的意味。当然,把自己代入Persona获取同理心是个技术活,就像演员入戏一样。但尝试着这么去做,尽量甩掉一些自己的成见,比固执己见地觉得自己一定能代表用户要好。
4. 帮助评估设计,主要通过:
- 和团队一起进行移情练习,把自己代入Persona,预测Persona在使用产品时的体验。(具体方法之后也会讨论)
- 将Persona作为标准来筛选参与设计评估的用户,尽量选取和Persona相近的人,以尽可能多的获取有效反馈。
那么,怎样才能让Persona发挥最大作用呢?
1. 获得公司各部门的支持。在早期跨团队协作交流,既有利于获取制作Persona需要的有用信息,又可以让大家都有参与感、了解Persona的制作过程,最后的结果也会更让人信服。
2. 让Persona活起来。Persona最终需要在你和公司其他人的脑中形成鲜活的形象,就像个朋友一样,然后大家带着感情地为它设计,让它开心。这就要求:
- Persona本身可信度强,是定量、定性的调研结果与合理的分析整理的体现。
- Persona的人物设置逻辑合理,易记易理解,有故事性。
- 引导大家代入Persona,用心体验。
3. 每套界面设计只对应一个主要的Persona。这里的“界面”是广义的,包括实体产品与数字产品。选择合适的主要Persona,可以保障它的需求满足时,其他Persona并不会觉得不满意。一个项目中往往会制作几个Persona来代表不同用户类型。不要希望能满足所有Persona,这样很可能导致最终谁的需求都无法很好的满足。因此需要根据特定的需求,筛选一个主要的Persona来作为设计对象。如果无法作筛选,那么就要看看几个Persona是否足够有代表性,他们之间的特征是否有重合。
4. 针对不同的项目、功能调整Persona。根据项目的目标,选择最有用的信息合成Persona。
5. 随着产品的发展不断迭代更新。Persona是会过时的,别想着一劳永逸。
总的来说,Persona只是个工具,帮助我们总结并沟通用户研究结果,为设计助力。和所有工具一样,用得溜不溜看每个人的能力,以及在实战中不断体会反思得到的经验。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Persona工具的特性,更好地驾驭它,也欢迎分享你们的使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