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输出是目的,输入是基础,而思考,是输出和输入的桥梁。
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很满,看起来是非常勤奋,实际也投资了很多注意力,最后却没学好,其实是把自己麻醉了,陷入了“低水平的勤奋陷阱”里。这些勤奋者,缺少的,正是思考。
最早完成原子弹试验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一天晚上看到学生还在实验室,就问他,“这么晚了你在干什么?”“我在工作”“那白天呢?”“也在工作”“你一天到晚都在工作,那你什么时间思考呢?”听了这话,原本期望被表扬的学生无话可说。
缺乏思考的人,陷入了自我的努力怪圈。不愿意停下来回看过去,因为他们对过去的认知不够清晰,学过的概念没有真正的理解,每次看都觉得像是重新学习,这样,挫败感与努力带来的虚荣心构成了“恶性循环”。
古语有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迷茫什么呢?当时会了而过段时间又不会了,以为自己努力不够,加倍努力的去学,结果却并没有太大改善,进而怀疑自己,迷茫不前。
思考的过程,是自己将所学知识内化,与已有知识网络建立联系的过程。思考的深度,决定了知识网络的密度和牢固度。衡量自己的思考结果的最好方式,就是输出,而写作输出方式中成本最低的途径。这就是为什么得到的大咖们鼓励读者们在阅读专栏后留言,只用眼睛看一遍,收获是很小的。
有思考,才能有真正的成长,也才有输出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