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乱谈(一)
算上少年时读的一遍,对《笠翁对韵》可以说是“再三”,我自认为对我是很有裨益的。此书是学习汉语对偶技巧和音韵格律的实用读物,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天文地理、神话典故、时令文史、人伦世俗、宫室珍宝、山河景物、器用饮食、鸟兽花木等。原著的精美语句多源于古代的诗、词、文、赋,有的是引用原话,有的是化用句意,都蕴含着某种事物或某个典故。此书力求准确地找寻到每句话、每个典故的来源与出处,并探究出全句话的含义,以展现其精深广博的文化内涵。
我再三读之,反复思之,古代的小朋友学《三字经》、学《笠翁对韵》为什么比较快?除了学不会老师会拿戒尺打手心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归之为:学以致用。
以前一段时间再读的《红楼梦》来说,贾宝玉读书杂乱,他爹贾政老是看不上他。作诗在那个时候,是比不上学四书五经这些正事的。贾政平时听私塾先生说贾宝玉不好好读“正经书”,却专门擅长吟诗作对,是很不满意的,但也承认他“有些歪才情”。即便如此,在第十七回里,贾政也给贾宝玉安排了一场秀。大观园刚刚建好,贾政和一帮清客一起给各个亭台楼榭拟定匾额和对联。贾政知道自己不擅长这个,他说:“我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文章上更生疏了。纵拟了出来,不免迂腐古板,反不能使花柳园亭生色,似不妥协,反没意思。”
大观园中,后来作为林黛玉住所的“潇湘馆”,最初贾宝玉题的匾额叫“有凤来仪”。大家都知道大观园是为元春省亲而建的,元春当时封了贤德妃,回家省亲。所以把她比作凤凰是再贴切不过了。《笠翁对韵》十五咸里有这么一句,彩凤知音,乐典后夔须九奏。传说舜帝的乐官后夔演奏乐曲,各种飞鸟动物听到以后都和着乐曲翩翩起舞,而需要弹奏九首乐曲,才能够使神鸟凤凰来共舞。这就是有凤来仪的典故。元春省亲过后,把有凤来仪改名为“潇湘馆”,这又是什么意思呢?《笠翁对韵》三江里有,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湘江,传说中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因为舜帝去世而痛哭,她们的眼泪洒在竹子上,留下了斑斑点点,叫做“斑竹”。后来这两个妃子投湘江而死,所以斑竹又叫做湘妃竹。因为潇湘馆的特点是“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同时又暗含了林黛玉(绛珠仙子)是来给贾宝玉(神瑛侍者)还眼泪,报答他的灌溉之恩。
说回到学以致用,贾宝玉小朋友不仅自己闲来无事要起诗社(内驱力),就连在“题咏上平平”的父亲也会拿吟诗作对来考验他(外压力)。有了这样内外结合的学习动力,贾宝玉小朋友自然就会学得又快又好。不管我们大人还是孩子,也不管是学哪一个领域的知识,都有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就是把静态的知识、死的知识,变成一种动态的、可以运用的技能。
我们现在的小朋友不作诗了,那该怎么学以致用呢?最直观、最功利的用法是写作文的时候,可以用到各种诗词典故,一定会给作文加分不少。但是也要注意,一篇作文里用上三四句,那是画龙点睛。如果用太多,那就成了诗词摘抄了。太小的孩子还没写作文怎么办?家长可以创造一些使用的机会。
比如冬天的时候,学两首冬天的诗,大早上出门,街上连个人影都没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晚上披星戴月回家,才刚到家门口,家里的小狗叫起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最近很多地方都下了大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比如要出去旅行,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处处都可以背上两首诗来应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道理还过不好这一生?因为没有知行合一。为什么你背了那么多诗词还写不好一篇作文?因为没有学以致用。这些运用的过程在深度学习中都是必须的,只有经历了这些过程,学习者对知识才能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这就不再是机械、僵化的记忆,而是能够赋予知识以灵性,让知识活起来、让知识能够为人所用,这才是让孩子爱上知识、爱上学习的最本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