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虽然休息不是特别好,但是我已经慢慢找到了一个节奏。最近学习中有两件事情一直在重复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工作。做英语真题,做了不到两个月,错误率越来越高。
每天下午整理知识点,每一天都会觉得痛苦。嗯,有逃避的心理,但又不能放弃,于是每一天大概都要浪费一个多小时。
这个月快结束了,仍有任务没有完成,而且任务安排有些凌乱。我最大的一个毛病就是很少真正按照一个计划完全执行,执行中不断调整,有时也会有点随心所欲的“放纵”。
放平心态,认真完成每一天的任务才是王道。
最近看了两个莎士比亚的剧本,《约翰王》《理查二世》。没有像一开始读的那样子喜欢的感受了。怎么说了,反而觉得有些枯燥。都是谋权篡位的故事,作者想表达的深意是暴君最后会受惩罚,而谋权篡位者也不得善终。里面的人物也没有几个印象深刻的。唯一比较认可的是《约翰王》中的庶子。他的勇气,以及对待困难的心理我还比较印象深刻。还有一幕觉得写的很出彩,就是约翰王要一个大臣杀死他侄子亚瑟,亚瑟用他的巧舌说的那大臣放弃了杀他。
其他便没有什么有感的地方了。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故事情节不如四大悲剧紧凑有吸引力。语言上也不如四大悲剧中有力。从里面亦没有获得什么有益的人生启发。
说一说蝉吧。最近校园里的蝉叫的是那样响亮,突然想到一句话“蝉的朝圣之路”。只是偶尔闪现在脑海,没有什么特别的预兆,我便开始观察这个生物了。
我是很愿意把蝉当成儿时的伙伴的。因为年少时,一到傍晚便和姐姐弟弟或邻居家里的小朋友一起拿着手电筒去树林子里捉蝉的幼虫,我们家乡叫“爬叉”。捉了之后放进一个方便面袋子里,要么走很远到一个收“爬叉”的人家卖掉,换点零花钱,要么拿回家里用盐腌上,等攒够的数,炸一下吃。撒了盐的“爬叉”不会再孵化成蝉。这样的时光持续到上初中才结束。直到现在我仍旧很怀念那样的时光,一群孩子,在树林里,忘我的抓“爬叉”。心里虽然害怕遇见各种未知的虫兽,但还是鼓着胆子,硬着头皮,将那双稚嫩的小手伸向大树的干,去确认那一个在树上爬的生物是不是蝉。偶尔抓到臭虫,弄一手怪味道,也从来不因此而懊恼,而放弃。此行的目的就是抓“爬叉”,继续抓就是了。别人都是这样的。
回到家中拿着自己的“猎物”到父母、长辈跟前炫耀一番,那样的知足自乐,真不是现在什么物质能换来的。于是,幸福的喜悦会鼓励着我明一天再继续出门抓“爬叉”。除非夏天过去了,否则我这个“猎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今日再看这小小的生物,没有了“猎取”的欲望,看着高高的树上那些躯壳,我心里是好奇,是崇敬。它们为什么非要爬如此高才决定蜕变?它们那么小,却非要爬那么高才要蜕变。先是从土里出来,再是饶过重重阻隔,然后一路向上,向上。在黎明时分,金蝉脱壳,飞向别处开始重生到死的鸣叫。
蝉为何而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