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问《长安三万里》看了吗?你有什么感想?是不是影视作品与历史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你怎么看?
我学生很喜欢,无论电影如何表现。李白自由洒脱依旧,高适不忘初心如故。他们看完之后热血澎湃,甚至能多背几首古诗词!
那你呢?没什么想说的嘛?没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对吗?
我能说什么?正式观影时确实有多处地方让我头皮发麻,当听到“长安呐,只有诗在,书在,长安就在。”差点儿掉泪。我始终认为人无论看什么文艺作品,都得带着点儿谦卑。若只以上帝视角去审视一部作品,那得消失多少心动时刻!
这也让我想起,那次课前与学生的对话。
那天上课,要带学生们赏析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在课前查课件时,我又再次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一直盯着ppt看,看着看着还笑了。学生很好奇呀!凑过来问我,老师,你为什么要笑?我可不想让学生看穿我的心思,怪羞人!于是官方且敷衍地回答,名家的作品总能穿越时间,什么时候看都有感触,不会过时,上课给我好好学!
其实不然!我哪里是在故事中看“祥子”呢?我只是看见了那段时间乱七八糟的自己罢了——仅苦笑而已!
其实,很多我们在年少时读过的书,并非是“读过”而已,它没有过,只是封存在我们的记忆里。也许很多年过去了,在某一天的特定场景里,记忆中的书会翻开,迟来的共鸣会变成子弹,正中你的眉心。
正如《兰亭集序》的最后一段所写“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当然我并不觉得可悲。那些共鸣并非局限于生活中的琐事与苦恼。它可以让你看到具象的时间里鲜活的生命。
当手抚古城青砖登高望远时,我能透过贾谊、苏洵的眼睛,去看战国时期的风云诡谲。穿越战国风云,我还能去西汉的战场和北宋的文坛,这是一场瞬时穿越!
当面对砧板灶台手足无措时,汪曾祺,袁枚就是我的命呀!他们笔下的文字从来不是什么精神食粮,是真的下饭,是真的果腹!
当夜深失眠无处话时,我真的羡慕张怀明。什么时候上天才能赐我一个苏轼,能读懂我,能主动靠近我,还能写下《记承天寺夜游》让后人体谅我!
我现在挺热,厌烦了开空调,那么就看看“爱伦坡”吧!那是真•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