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中岛敦这个名字,是在知乎上一个问题的回答里,内容的是他最出名的那一段文字:“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的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时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世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猛兽,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当时就感觉到他写出的是自己一直埋藏在心底,却无法表达出来的感受,因为一句话就喜欢上了他的文字。后来才发现,想要买到他的《山月记》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各个电商网络平台都找不到出版本,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影印版。
还记得第一次读完这本书时,被《山月记》这个故事深深迷住了。从人身变为猛虎,李徵对着好友的一番剖白,回忆着自己如何被心中的老虎所困,最终沦落至成为一样的猛兽。让我感觉就像是多年后的自己,可能也是对着某人絮絮叨叨着类似的故事,哀叹着这般世道容不得我这有才的人施展所长,却不知沦于此种境地的原因都是自己造成的。彼时对着猛兽的忏悔,有了了悟的知觉。回想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不就是如同李徵这边恃才傲物,眼高手低吗?对工作和生活的想法都是,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机,我想等到更好的人,更好的机遇的时候,我肯定竭尽全力做到最好。而对于最珍贵的现在却视同草芥,在日复一日的寻常中度过。近几年悟到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件事永远没有最好的时机,开始最的当下才是最好的。所谓的才华,都要经年累月的重复和累积之后,才获得更大的施展和成就。
今天第二次读完这本书,还是止不住为一个日本人能写出这样味道的古文感到惊叹。但是这次重读《山月记》文集,却发现对另一个故事的印象也愈加深刻了。《李陵》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为人所熟知,但名为《李陵》的这篇文章,却同时有三个主角,他们是都尉李陵,史官司马迁,使臣苏武。就官位职责来说,他们三人其实没有太大联系,除了李陵和苏武的私交甚好。故事讲的是他们各自的人生选择,除了身处不同地方,他们面临的都是精神和身体上的绝境,李陵被困匈奴无法归汉,朝中亲眷皆被牵连;司马迁因为李陵上书直言遭受宫刑;苏武孤身一人被匈奴流放至漠北苦寒之境。此时的他们皆可以选择奋起反抗,或是就此沉沦。李陵选择蛰伏等待时机,想将单于的头颅带回大汉以洗刷自己的耻辱,但是在时间的不断流逝中越来越踟蹰,乃至于全族人的性命都被赔上后才知觉,已经没有回到故国的理由。司马迁则选择埋葬过去作为官吏的自己,将自己变成一个单纯的历史记录者,全情投入至《史记》的著作中。塞北的苏武选择拒绝匈奴的威逼利诱,一个人在寂寞的北疆孤守心中的信念。故事中的文字描述,让我们感受到李陵对于好友苏武的一种意义上的羡慕和嫉妒,他羡慕苏武能够毫无芥蒂地做一个“纯臣”,即使被伤害被抛弃,任然抱着对故国故人的热爱坚守下来。而李陵心中却有太多的怨恨和杂念,既负了世人又负了自己。从李陵一生的经历来看,这些都是有迹可循的,出生于将门世家,背负着家族的责任和理想,到后来的主动负缨请战,以至于最后的被俘叛变。他太多的经历和决定都说明,他急于证明自己,充满抱负,性格中有着的傲气和才气,却都不够合时宜。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却被中岛敦写得像是一篇小说,并且在其中加入了自己对选择的思索和考虑。
文集中一篇描写帕劳小岛的故事《夫妇》,也显得颇有趣味,为了表现妻子的醋劲之大,形象描写了丈夫走路时候畏畏缩缩丝毫不敢偏颇的样子,“如果丈夫走路时不走路中间,而是走左边,住在路左人家的女儿们一定会遭受爱必鲁的怀疑。相反如果丈夫走右边,那他势必要因为对路右的妇人们有意而遭到爱必鲁的责骂。为了村子的和平,还有自己灵魂的安宁,可怜的吉腊·克西桑只得走在狭窄的道路正中央,不论向左向右都决不看上一眼,只紧紧盯住脚下白得耀眼的沙粒小心翼翼地向前迈动步子”,这样的描写比单纯堆叠形容词来得更加直观有趣。
没有看到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时候,《高人传》中的纪昌让我以为是一个古文版的《皇帝的新衣》,但是最后一句话却完全改变了结局的走向,就像是一个反转故事,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总结一句就是,《山月记》是本很好的文集,你可以在这些故事里看见自己,看见他人,看见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