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中,有许多生僻字因为历史的变迁而逐渐被淘汰,有些则是因为地域的差异而只在某些方言中使用。
比如”乸“字,在港片当打年代,很多台词都有出现过这个字。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毑乸”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单独的字。它们的读音和含义都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淆。
“毑”字的读音是jiě,与“姐”同音。
它的基本意思是“母亲”。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毑”是一个会意字,即“母也”。
也就是说,“毑”这个字就是用来表示母亲的。那么,“毑”这个字在哪里使用呢?
据史料记载,“毑”这个字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杨雄所著的《方言》中。
《方言》是一部记录各地方言差异的书籍。在书中,杨雄写道:“南楚瀑洭之间,母谓之媓、毑。”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南楚的瀑洭地区(今湖北省境内),人们称母亲为媓(huáng)或者毑。
从这里可以看出,“毑”这个字在古代南方地区是很常见的。除了《方言》之外,《广雅》、《集韵》、《类篇》、《玉篇》等古籍中也都有“毑”这个字。
在《大埔县新志言之二篇》里,清末诗人温廷敬对“姐”、“毑”等字的音韵关系进行了研究。
他引用了《说文解字》的记载,说在蜀地(今四川),人们叫母亲为姐,叫父亲为社。
在现代汉语中,“毑”这个字现在很少单独出现,它通常和“娭”一起用,叫做“娭毑”(āijiě)。
不过,“娭毑”在一些地方的方言里,并不是指母亲的意思,而是指年纪大的女性长辈,有点类似于“奶奶”。
比如你遇到邻居的王奶奶和李奶奶,为了礼貌问候,就可以叫她们王娭毑、李娭毑。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乸”这个字。
“乸”的读音是nǎ,与“哪”同音。粤语发音naa2。
它的基本意思是表示雌性的生物,或者说“母的”。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乸”是一个象形字,即“雌性也”。
也就是说,“乸”这个字就是用来表示雌性种类的。那么,“乸”这个字在哪里使用呢?
“乸”这个字在粤语和潮州话中用得比较多,它可以用来表示任何雌性的动物,比如鸡乸、牛乸、猪乸等等。
在粤语和潮州话中,还有一个特色的词语,就是“乸型”。
这个词是用来形容男人很娘娘腔的,出自粤语、潮州话nuǎ。除了作名词使用,同时也作动词,比如粤语中的”我个心乸住乸住“,就是心被揪住般难受,表示无奈,心塞,难受的意思。
说到这个字,到过广东阳江的,都会想到“鹅乸饭”这道美食。
它是广东阳江的一道特色美食,用当地的老母鹅肉和米饭炒制而成,撒上葱花和香菜,香味十足,松软爽口,肥而不腻,风味地道。
它是阳江人的家常饭,也是外地游客的必尝佳肴。我国地大物博,十几亿人,都不知道有多少地方语言,自打秦始皇统一了语言后,让各地方都能畅通交流。
但方言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有时候,它在本地的生活环境与习惯相结合,让沟通更形象更生动。
也让文化得以传承与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