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每当自己对于生活中出现种种迷惘的时候,自己采取的习惯方式都是向内自我反省,不断的审查,想要找到错误点在哪里,却从来没有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大多数情况也都在苛待自己,不接受自己的现状,想要通过自我修正来达到清楚规划.而这样的处理方式,导致的结果是;精神上会有无形的压力,压抑,让自己会时常处于自我否定,消耗心力,久而久之并没有真正的由内而外成长起来;身体上也会因为情绪负面而引起体内各种好淤堵,致使产生身体上的疾病.
因为综上所述的原因,自己也开始有意识的关注内心需求的自我真正成长.所以开始重新思考,时常会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养育你内心的小孩》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让我对更关注内心的养育和生活中各种关系的处理.
第一章:关系,需要和爱.关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无论在哪儿,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形形色色的关系中。很多时候,处理关系并不是一件愉悦的事。我们总是忙着处理关系中的种种问题,但很少去思考一个底层问题:人为什么要与他人建立关系呢?为什么一定要跟某个人建立关系呢?因为人的内心有需要,而关系就是满足我们需要的重要存在。
我们有三条途径获取自己生存的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创造自我满足,依靠大自然的恩赐给予,依靠关系从他人那里获得满足。所以,关系的建立是源于我们对他人有需求。我们跟一个人建立关系,就必然会对他存有需求;没有需求,也就不需要去建立和维系关系了。关系是基于需要产生的,只要有关系,就必然有需要。你内心的需要越强烈,你对关系的渴望就越浓。而同一种关系,内在的需要可能完全不同。比如:你为什要结婚?有的人为了让自己不孤单,需要被长期陪伴;有的人是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找个优秀的人实现内在价值感。再比如:亲子关系,你为什么生孩子?有的人是因为觉得不生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那么她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完整感而生孩子。有的人是因为觉得正常人就是应该生孩子,那么她就是为了满足内心的秩序感而生孩子。有的人是因为要传宗接代而生孩子,那么她就是要通过生孩子来消除自己内心的漂泊感。所以,世界上也没有什么通用的处理关系的方式,只有深入下去看看需要的是什么,才能更好地处理关系。
同一个关系里,会有不同的需要,人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个需要而跟一个人建立关系,但自己对他人的需要又不是单一的。比如说选择工作关系。你可能需要一个钱多、事少、离家近又稳定的工作,需要一个脾气好、宽容你、指导你、帮助你、尊重你的领导。如果这些需求你都想满足,你就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你会因为某些需求被满足而选择了这份工作,也会因为别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而心生不满.比如说亲子关系。你生了个孩子,你既需要他懂事听话,又需要他学习上进,还需要他外向开朗、做事不拖沓,需要他省心省力,又需要他给你挣面子。但这么完美的小孩很难有,于是你就会对自己的孩子有诸多不满意。
关系中的需要会变化,人的需要是动态的,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矛盾是需要失败的结果,当你需要他,他却不满足你,你却执着于想从他那里得到满足,这就是矛盾的根源。矛盾,就是在关系中自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生发的不满。因此,处理矛盾的本质,其实就是处理自己的需要。有的人会觉得:“明明是两个人的矛盾,为什么我要去处理自己的需要?”是的,两个人的矛盾是这样的:你跟他有矛盾,他跟你有矛盾,这是两件事。在同一时间发生,也是两件事。你对他不满,就需要去处理你的需要。他对你不满,则他就需要去处理他的需要。
他不想处理怎么办?你处理你的就行了。
需要不是爱,需要是爱的反面
需要是一种索取,爱是一种付出
需要并不是爱。需要与爱,互为相反数。需要是一种索取,爱是一种付出,两者完全出于不同的动力:一个是“你要为我做”,一个是“我想为你做”。爱是“我在为你好”,需要则是“你必须接受我的好”。
关系的稳定,来自爱与需要的平衡,在一段关系中,我们必然有需要。同时,也必然有爱。
较常听到的话就是“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满足你的安全感,你满足我的价值感。
长期关系的本质就是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相互满足。
关系中的三种需要状态
爱与需要不会达到绝对的平衡,也不会时刻平衡,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一种整体上的平衡,只要关系还在持续,那么它整体上就是平衡的,就是可以运作的。
从爱与需要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关系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母婴式的关系。第二种情况是矛盾式的关系。第三种情况是成人式关系。而三种关系中,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成人的能力,才是维系好关系的最基础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