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或存《老子诲三观03》
孔子问礼于老子,归来时对弟子说:“我今日见到老子,感觉他就像龙一样深不可测!”
《史记》中《孔子世家》和《老子列传》分别记载了老子对孔子的教导,内容略有不同:前者为临别赠言,讲的是“虚己以游世”,后者为总结要领,讲的是“韬光养晦”。总的来说,两者的意思也和《老子》书的一些主张相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孔子得到老子的教导,是“龙之诲”。
现在的我们,却来到了一个“亢龙有诲”的时代。当下的中国人都很亢奋,都很浮躁,所谓“成功者放的屁都可能是香的”。但是当人们翻来覆去、换着法儿不断复述许多早已在古书上写得言简意赅的大道理时,却突然发现一个现象:真正的趋势,都是反常识的。
为什么真正的趋势会是反常识的?因为常识意味着“稀释”。古语讲“闷声发大财”,如果一个人把生财之道透露出去,他就不会赚到钱,由于大量的竞争对手奔涌而来,把财富的机会稀释到接近为零,所以要么闷声发大财,要么搞垄断、搞不可替代。但也有另一种情况,即是抓住了趋势的人在刚起步的时候不被众人看好,因为这个趋势与常识不符。所以成功者说:人们对于机会常常经历过这样的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
《老子》就是一本彻头彻尾反常识的书。书中道篇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字若理解为“常识”,此句则解为:常识可以作为常识,但不会是永远的常识。如果继续读下去,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整本《老子》都是反常识的,而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教导一种反常识的思维方式。
“不按常理出牌”的现象,不一定只是为了和常理对着干,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发现了常识以外的可能性。“常识不会是永远的常识”,这就要建立在对常识的反思之上。趋势往往是反常识的,反过来,反常识的未必就是趋势,这是值得注意的一点。
比如《老子》书中充满了反常识,但有些描述并不是趋势,“小国寡民”的描述就是典型的一例。他所要教我们的是这样的思维方法,而不是把既定的事实交给我们。
为什么孔子称老子为“龙”?因为老子太反常了,鱼在水里游、鸟在天上飞,这些都是常识,可是孔子一遇到老子,所有的常识都用不上,他无法确切地知晓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反常识,也建立在对人性的认识之上,因为人性总是容易走向“亢奋”。现在的中国人,都在接受“亢奋”的教导,这些教导也正在成为“常识”。但事实上,许多年后回过头来看,也许我们会发现真正的趋势并不是这样走的,也许真正的趋势和现在的“常识”相去甚远,因为可能“常识”已经把机会“稀释”掉了。
所以,在这个“亢龙有诲”的时代,读一读《老子》,学一学其中的“反常识”,避免把自己搞成一个亢奋的中国人。众里寻他千百度,不如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文/似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