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看书很是随意,也从来没有要求过自己什么。所以,没有自律性的坏处就是一年到头来,我也没能看完几本书。
从2016年4月份开始,我决心开始制定明确的目标,计划每周读一本书,这是一年以来我的读书清单。
以前的我,总觉得读书很简单,无非就是拿起来看嘛~但是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写作表达欲越来越强烈后,我越发的觉得其实读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读书是汲取养分的一个过程。但往往一瞥而过的读书方式,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多的价值。
所以,我试图从我的过去读书经历中深入挖掘,不仅是复盘自身,也为自己未来的读书价值观寻找方向。
以下是我这一年在读书过程中所收获的感悟,希望能给想要读书的你提供一些参考。同时,如果我的想法中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还请诸位不吝赐教。
1、读什么书?怎样选书?
刚开始读书的时候,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不知道该读什么书。
这是每一个想读书的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一开始在我定下读书目标的时候,只是单纯的要求自己每周必须要完成一本书的阅读,至于是什么书,我也没有定明确的计划。
而我当时的想法其实很简单:那就随意来吧,与其一直纠结于此,还不如先迈开步子。
事实证明,我是对的。
这一年当我坚持把书看下来,我对选书重新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收获。
我发现,读书真的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所以都会做出符合自己内心价值观的选择。当然,如果你一开始并不知道要读什么书的时候,那就尽管随手抓起一本书开始读吧,在读书的过程中,你就会慢慢发现自己的喜好的。
我个人是从豆瓣图书Top250的书单推荐开始选书的,豆瓣评分是根据每本书读过的人数,以及该书得到的评价等综合数据,通过算法分析产生的排名前250的图书。经过多年来广大中国读者的中肯评价和合理打分,我相信这份书单还是极具参考价值的。也正是通过这份书单,我有幸阅读到了包括路遥老师《平凡的世界》、陈忠实老师《白鹿原》、余华老师《活着》、钱钟书老师《围城》、杨绛老师《我们仨》等一系列经典著作,对我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也是震撼空前的。
我平时都在当当网上买书。当当网也会根据图书畅销的情况,出一个Top500的排行榜。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分类排行,检索自己感兴趣方向的图书排名情况。这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的在相关分类中,精准锁定书目的范围和口碑评价,极大的节约了我们的注意力,提高选书效率。
在当当网上,通过检索一本书,它还可以根据大家的买书情况,向你推荐买过该书的读者还买了什么。这是一个相当好使的功能,读者的购买记录恰恰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借鉴。
有时,通过作者在书中的推荐,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好书。比如我在看白岩松老师的《白说》时候,看到白老称赞唐浩明的《曾国藩》是他见过的写曾国藩人物最好的版本。于是我也赶紧下单买来看,读完后真的是大呼过瘾,不负所望。唐老师通过大量珍贵史料,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全面地刻画了曾国藩的文韬武略、进退宠辱、人生态度、人格学养、处世哲学、治军威权、行政手腕,把晚晴中兴之臣曾国藩的故事写得如此精彩绝伦 ,同时又摒弃偏见、忠于历史, 赋予了曾国藩这个人物亲切又真实的一面 ,使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和文学形象,重现在读者面前。而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又看到了“为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 ”的评价,遂对《胡雪岩》又产生了兴趣,最终又找到了高阳老师所著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作品……所以说,你看,我们其实根本不愁找不到什么书看,对么?只要迈出哪怕一小步,在你前方都只会是桃花源处那种豁然开朗,一片新世界的感觉。
微信公众号大牛们的推荐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找书渠道。比如,我关注的小白理财大牛——三公子,她就为我们这种理财小白们推荐了很多极具价值的财商入门书籍:《富爸爸穷爸爸》、《小狗钱钱》、《激荡三十年》、《MBA教不了你的创富课》、《伟大的博弈》等等。
去年年底,我很庆幸自己购买了得到专栏。许多专栏老师都写出过很多高评价的作品,比如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做朋友》、《新生大学——七年就是一辈子》,吴军老师的《文明之光》、《硅谷之谜》,和菜头老师的《槽边往事》……通过专栏老师,找到他们的作品,在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老师们所讲的内容之外,对我们的知识拓展面的提高也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好朋友的书单推荐也是不可忽视的好途径。比如,我的好友老高向我推荐的吴军老师的《浪潮之巅》,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介绍互联网及IT行业兴衰变化的书,这本书在我读过吴晓波老师的《激荡三十年》(主要讲了中国企业1978-2008年的发展变迁)后,相互对比结合反思,更有了很多心得感悟。还有朋友小周向我推荐大鹏的《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一名十年背包客在重走南美格瓦拉之路的途中,重新找回本真的自我,找到了旅行的“终点”的心路历程。
2、用什么时间读书?
因为工作等各种原因,我们每天的真正能够为自己所掌控的时间都很零碎,很少有大块充裕的时间让我们来进行阅读。
我的应对方法其实很简单,既然时间很零碎,那我就把书也“掰”成零碎的。
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是每周完成一本书。
一本书如果有400页。那么在一周七天的时间内,每天就要完成57页左右的任务。同理,如果我抓住早上早起的时间,中午吃完午饭午睡前的一点时间,晚上吃完晚饭运动后的一点时间,那么拆分到每天的每一段时间里我就只需要完成19页左右的任务量,一页书上不过几百字,只要有个20分钟左右的时间,我相信完成19页的阅读应该不是难事。困难之处,可能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坚持住,一旦有哪个时间段没有利用好,就会给后续任务增加工作量。不过,目标也不会定这么死的,因为周末两天的时间对我们来说是块宝,我们能够拥有充裕的时间来弥补之前的耽误。
除了在家中看书,我在办公室的桌上也会留一本书,作为办公之余的放松。
我的工作时间是按照番茄工作法排的。早上能挤出25分钟的时间进行阅读,下午也能挤出25分钟。所以即使一天只有50分钟的“偷闲”时间,那么也大概能够在2周时间内读完一本书。
所以,很多人讲我很忙,没有时间看书。其实并不然,我相信只要你愿意看书,你总会想方设法的挤出能够使用的时间用来阅读。
与其用借口来宽慰自己,任大把的时间匆匆流逝掉,不如现在就立刻动手,仔细想想看自己能够在哪里挤出一些时间吧。
3、像吃饭一样的读书
在经典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强调不同的读物要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用吃饭做类比来说就是,吃不同的菜肴要使用不同的工具或吃法。比如,你总不能拿着筷子吃牛排吧?或者你也做不到拿着刀叉吃面条吧?这是工具的不对。再比如,有些东西炖着好吃,你非要油炸,有些东西的做法原本就是炒,你却要蒸,那吃起来自然是口味不佳了,这就是吃法的不对。
所以说,读书也是一样,不同的书你用不同的方法,既节约了时间,也会提高效率。
不同的读物包括实用型书、想象文学书、故事、戏剧、诗歌、历史书、科学书、数学书以及哲学书等等不一而足。
而关于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书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这里就不着笔墨了,还请大家感兴趣的去看看《如何阅读一本书》。
相信我,你若是真的去看了这本书绝对会受益匪浅的。
这本书自1940年出版后,风靡全球70多年,期间还多次再版,讲真那不会是没有道理的。
此处,我想说的第二点,就是关于如何搭配书单的问题。
还是得先类比一下。我们吃饭肯定不能光吃主食或者光吃菜,对吧?我们需要搭配起来摄取各种身体所需的营养。如果用书来打比方的话,有些书就是主食,比如专业书,科学类书籍等,那么有些书就是小菜,比如文学书、小说、诗歌等,书单搭配的目的在于不会让自己一直陷在一类书中,长期如此会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和厌恶感。
所以,我们在安排读书计划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去合理搭配书单,为自己做出一顿丰盛的精神盛宴。
对我来说,一个月的4本书中,有些就是需要花费精力去吃透的硬骨头,而有些就是为了放轻松的调剂品,这样组合在一起,张弛有度,不仅会让我自己感到轻松,也能够帮助我保持住劲头和激情,这样看来不就是一件很有划算的事情么?
4、读书方法
还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阅读的4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这些阅读的层次是逐级递进的,第一层次的阅读并没有在第二层次的阅读中消失,第二层又包含在第三层中,第三层又在第四层中。第四层主题阅读是最高的层次,包括了所有的阅读层次,也超过了所有的层次。
第一层阅读——基础阅读,也可称之为初级阅读、初步阅读。这个层次的阅读只限于要求我们能够识字,看得懂书就足够了。
第二层阅读——检视阅读,特点是在强调时间,要求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上,检视阅读就是系统化略读,目标是从表面中去观察这本书,学习到光是书的表象所教给你的一切。
第三层阅读——分析阅读,它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者说是优质的阅读,是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是最完整的阅读, 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是最完整的阅读。如果你的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但是如果你真的是想要读懂一本书,那么你就需要用到分析阅读,它可以很好帮助你咀嚼和消化一本书。
第四层阅读——主题阅读,这是最高层次的阅读,也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在做主题阅读的时候,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的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借助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有提到过的主题分析。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当年在大学毕业前做毕业论文的时候不就是系统的进行了一次主题阅读么?如果把文献比做一本本的书,那么我们就是通过阅读这一篇篇文献,从中提取我们能够用得上的知识点,然后架构出自己的框架,把前人的经验成果予以提炼总结,最终萌发出自己的创新点,并推演验证的一个过程么?因此,经历过的我们都应该深有体会,在经过这么一次组织提炼重组升华的论文筹备过程后,我们是不是就对某一个概念的理解,既全面又透彻了呢?
读书方法的第二点是要善于收集和总结。
那么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我要这么强调收集呢?
因为信息和知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能不能为你所用,这里请看清楚看仔细啦我在强调——“为你所用”。
借助于互联网的即时性传播优势,我们每天都会浏览到数以万计的信息,而大脑本身就是不善于储存信息的,我们的大脑的本质优势在于思考和总结。过眼云烟般的信息不能称之为知识,因为你并没有对它进行过加工,或者说让他为你所吃透为你所用。
不信你试试看,你能否回忆起在一周前甚至一个月、一年前,你看过到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东西,那么在诸多与此相关的信息中,你是否又能全面而系统的以文章形式将它展示出来?
你看,是不是不能。因为记忆本身就不可靠,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反复强调收集的作用。
一篇成型的文章,主要由逻辑框架(骨),知识点(血),案例论证(肉)等一系列要素的巧妙组合。
1、逻辑框架的搭建需要我们有广泛的阅读基础,才能够保证思维严密、考虑周全、面面俱到,这需要收集;
2、知识点来自于我们平时接受的各种信息,以及偶尔迸发出的各种灵感,这也需要收集;
3、案例论证更不用说,讲大道理很容易,但缺乏亲近感,而引用案例的好处就在于可以拉近这种距离感,给你营造一个可以带入的场景,从而有助于你更加深刻的理解其中所要表述的大道理了,这难道不更需要收集?!
所以,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尤为注重收集工作,收集总结工作做得越好,在你提笔成文的时候才会倍感轻松,有源源不断的素材做储备,来保证你的文章质量,才不会导致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悔恨。
5、几点收获和感悟
第一点,只字不差的阅读。
笑来老师在他的文章中,总是在反复强调“只字不差的阅读”。
我们很多人都存在这样一个很大的隐患:有些文章有时候读不明白,但甚至竟然在没有读明白情况下认为自己读明白了。
做不到只字不差的阅读,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别就是从这些不断积累的小小差距下产生的。
做不到的人,一辈子有无数的暗亏。他们听别人说话会漏掉重点,乃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对方的意图。他们的表达能力也因此千疮百孔,总是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也是这么想的,咋就不能像你说的这么清楚呢?”
所以,今后我对自己的读书要求是,在看到好的书或者是好的片段、好的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只字不差的阅读,甚至是一字不差的反复阅读。
第二点,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最有用的?
信息不等于知识,但信息可以转化为知识,只有在知识的引导下去实践去行动,并在实践行动中得到有利反馈,又重新回来继续完善或升华知识的时候,这些知识才算有用。
所以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把有效信息打造成可以为自身所用的知识?
答案其实很简单:写作。
持续写作很可能是锻炼学习能力、锻炼思考能力、锻炼分析能力、锻炼沟通能力的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方式。
不信你试试看,现在就把你心中所想的东西都写出来,看能不能成为一篇成型的逻辑结构严谨缜密的文章。
这在一开始很不容易,对吧?
这说明我们很多人的阅读水平其实都仅仅限于第一层次的基础阅读水平,在此之前,我们并没有进行过深入思考,没有拥有把书中信息炼化为自身知识的根基。
作为一名初级阅读者,能够加速或者说快速提高自己认知水平的最好方法就是写作。
作为一名初级写作者,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立刻去写,不管你写的好或坏,都要去坚持写。
只要真写,就能真思考。今天的你,无论多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的你不差……未来的你为什么不差呢?因为曾经的你,不怕自己不差,不管多差也要硬着头皮实践,久而之久,你就撞见了未来的那个一点都不差的你。
第三点,两个motto
在这一年的读书过程中,我有过坚持也有过放弃,有过鸡血满满的时刻,也有意志消沉的时候。路途的坎坷或许只有真正走过的人才会懂。
虽然期间跌跌撞撞,但好在我也一路走了过来。
人这种东西有时候真的很神奇,在精疲力竭的时候,可能就只是因为一句话,都能挑动肾上腺素的喷涌。
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强心针”是这两句话:
1、自律给我自由。
2、坚持比天赋更重要。
“自律给我自由”是手机App中健身软件Keep的登录画面文字。我相信,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成就未来那个更加强大的自己。所以,无论健身,还是阅读,都是一样需要坚持自律。
“坚持比天赋更重要”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具体在哪看到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作为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我很认同这句话。我见过太多极具天赋的人,因为过早的沉迷于虚名不再进取,而就此沦为平庸;我也见过很多天资平平的人,通过坚持不懈的步步努力,最终功成名就的。所以说,天资好坏,不能成为决定我们命运的主导因素,而向着正确方向持续不断的坚持努力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依仗的法宝。
End~
最后,如果要问我这一年读书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笃信、自律、坚持,就是这样。
大家好,我是小蜗牛,欢迎扫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蜗牛的我”,更多精彩的内容包含其中,让我们共同作伴一起坚持读书和努力写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