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言:我们这里所说的“青少年”不仅包括未成年,还包括相当一部分刚刚成年的甚至超过三十岁的年轻人(我认为未成年的心智在延后)。我们在谈及这部分人群的犯罪行为时,也不能简单地去找环境或人的共性,毕竟,在我们这个贫富差距悬殊、阶层地域身份明显的社会里,有的人二十多岁还活在象牙塔和家族的保护里,有的人十来岁就已经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甚至结婚生子了。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为了能够生存,都得有一套适合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和圈子。而当这个价值观体系和社会主流观念产生冲突,圈子和圈子形成对立之时,过激的犯罪行为便可能会发生。
废话少说,以下推荐10部电影其犯罪方式以及犯罪者的身份背景不尽相同,我们自然无法从中找到一个统一的解释。但至少,每部电影都是我们深入了解某个犯罪个体的一次机会,而抓住这种机会,进而避免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悲剧,这总比事情发生了,我们再去谴责的好吧!
“星期五文艺”上片——
1、《四百击》(1959)
原名:Les quatre cents coups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国家:法国
「推荐语」片中这个十来岁的孩子逃课、欺骗老师、偷钱甚至与女人鬼混,直到他被警察带进了少管所...原因何在?这便是我们看这部电影要思考的事情。
2、《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
原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导演:杨德昌
国家:中国台湾
「推荐语」这部近四个小时的电影其涉及“杀人事件”的戏份只占结尾短短一小部分,而之前的三个多小时演的便是这位少年的所有生活细节。如果社会都能像此片一样对“犯罪者”投入如此大的关注,也许真的就不会有“犯罪者”了。
3、《班尼的录像带》(1992)
原名:Benny's Video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国家:奥地利
「推荐语」这部电影让我吃惊的是:当那个青年杀死人后,他的母亲只是淡定地带他出去度了个假,以便其父亲能在家把事情摆平。没错,这便是犯罪所赖以生存的土壤之一。
4、《大象》(2003)
原名:Elephant
导演:格斯·范·桑特
国家:美国
「推荐语」这部电影描述的是一起校园枪击事件,而导演叙述事件的手法正如那个“盲人摸象”的故事!没错,我们大众对社会犯罪的认识便是“盲人摸象”,片面而单一。
5、《水果硬糖》(2005)
原名:Hard Candy
导演:大卫·斯雷德
国家:美国
「推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成年男子被一个未成年女网友设计陷害的过程...看这部电影如同在做一场试验:我们在旁观一起犯罪行为时产生更多的是一种情绪还是对犯罪者动机的思考。
6、《迷幻公园》(2007)
原名:Paranoid Park
导演:格斯·范·桑特
国家:美国
「推荐语」导演用镜头结合环境与人物的动作,将一个少年犯罪后的心理与心态描写的如此深刻。尤其是犯罪少年那无知而无辜的表情...
7、《雷德怒潮》(2008)
原名:Red
导演:Trygve Allister Diesen / 拉齐·马凯
国家:美国
「推荐语」这部电影中的那些犯罪少年便是标准的富二代啦,看看他们的父母啥样,你就知道孩子啥样啦!
8、《伊甸湖》(2008)
原名:Eden Lake
导演:詹姆斯·瓦特金斯
国家:英国
「推荐语」为什么片中那群小孩儿能如此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欺负人甚至犯罪呢,看看他们身后的那群大人你就知道了!
9、《白丝带》(2009)
原名:Das wei?e Band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国家:德国、奥地利
「推荐语」这是一部故事讲的像卡夫卡般神秘的电影;这也是一部如此接近现实的残酷少年犯罪题材电影。而可怕的是:所有这一切犯罪行为,仅仅是孩子们的恶作剧罢了。
10、《凯文怎么了》(2011)
原名: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导演:琳恩·拉姆塞
国家:英国、美国
「推荐语」“凯文怎么了”?我想这也是所有真正关心青少年犯罪的人想要问出的问题吧!
那就用这部电影作为我们今天文章的结束推荐吧,再次表达编者观点:面对一起社会犯罪事件,如果我们能把注意力放在“凯文到底怎么了”这种问题上,而不是偏执于“凯文应该千刀万剐”、“凯文应该下地狱”这种情绪发泄上,也许悲剧真的就会减少了。
与我们一起看经典电影,阅读经典读书,观察社会人生,请关注【星期五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