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开始,我越来越多地在互联网上看到“自由职业者”。
他们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不需依靠组织生活。他们自己就是自己的老板,时间很自由,我经常看到他们在社交网络上晒各种让人羡慕的行程:工作日去旅行、去玩、去见朋友、去参加各种活动。
前些年我还未离开校门苦苦找工作的时候,就曾看到罗胖的“U盘化生存”理论:
“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当时,没工作过,不懂“自带信息”的难度。
当时,没工作过,不懂“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的快活。
还记得高考的时候,我的成绩中等,但各科成绩很平均,没有偏科,这就说明:我没有特别“擅长”的学科。我只记得那个时候突然莫名好喜欢物理,觉得特别有意思,可大学时又觉得好难,渐渐失去了兴趣。
能够成为U盘,自带信息、拥有专家技能,除了对这件事感兴趣,还得真的擅长才行,然而这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而另一小部分,还需要玩命的死磕。
我记得大学时代,我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技术这类工科课程成绩都很差。但是说实话,私下里我真的花过很多时间精力去研究习题和答案。但是,真的没用,这道题好不容易看明白了,下一道题,依旧找不到规律。
这种不擅长,我们真的改变不了,天生不行,只能拉倒。
但是有一些事情,就不一样了,只要播种,一定会有收获。
同样是在我的大学时代,周围有好几个英语特别好的牛人,据我观察,他们都花了太多时间玩命死磕。
有个男生,走到哪里都带着耳机摇头晃脑。我一直以为他是在听歌儿,后来慢慢了解,才真觉得自己真是图样图森破。他从大一开始就定下志向,要去美国读研。他除了上课就是在图书馆坐着,一天六七个小时都很正常,奇怪的是,我从来没听他说过屁股疼。(说实话我坐久了屁股会疼的)我经常去图书馆看闲书,总是能在四楼的“考研、考公教室”看到他,聊一会儿。他从来不跟我说他的远大志向,总是扯些有的没的,诸如GRE考试的一些奇葩单词。但是,我总是能从他身上找到力量。现在,他人已经在美国读书好几年,有一次他回国我看到他,透过休闲西装看到他的胸肌鼓鼓的,脸上依然是玩世不恭的笑容。
读研时同实验室的师妹,长得瘦瘦小小,也不爱讲话。早上她永远第一个到实验室,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去。桌子上除了笔记本电脑,和一个还不错的耳机,全部是摞得的高高的学习资料。学习资料侧面贴了花花绿绿的便利贴,趁她不在,我会忍不住偷偷翻一翻,看到里面她写的英语作文、她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好多次,我在实验室偷偷看电视剧,抑或晚上早早离开回寝室休息的时候,总会看到她,永远那么励志,永远在听英语、或者看美剧。后来她去英国读书了。我看过她讲英语的样子,特别像外国人。(也许这是我对“英语好”这件事能做的最高评价)
说句题外话,现在心里经常冒出一个想法,特别想去国外看看,去那边过一下校园生活,感受一下不一样的教育,感受一下不浮躁、安静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感受自由。
不光是英语,健身、写作、画画……都是一样。
想要成为“自带信息”、可以脱离组织存活的人,没有拼命的死磕,是不可能的。
平心而论,很多人痛恨的组织(单位、公司),其实并不只是束缚你的东西,同样,它保护着你。
也许最近你缺乏激情,没有好好工作,只是在重复前一天的状态,仅仅按照程式化的方法去做事情。没关系,没事情发生,有组织罩着你。甚至有些组织,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工作的,你本身激情满满,却发现根本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慢慢被磨平了性子。不管怎样,你没有紧迫感,你朝九晚五,耗着时间,到日子了,工资保险虽不多,却会按时打到卡上。
然而脱离组织会怎样呢?当然,不用一周五天坐班,不用奔波在家和单位,工作时间自定。不用看领导的脸色、不用和讨厌的人共事……
不过,这当然不是全部。
据我所知,很多自由职业者每天都要更新公众号,写一篇质量颇高的千字文,经营微博、微信,学习摄影、P图,做个人品牌,不停地输入、输出。
他们没有时间约束,却更考验着他们的自律,能否高效地度过一天,合理利用时间,能否捱得住孤独寂寞?
还要自己推销自己,单枪匹马,跟各路人士打交道,自己做筛选,自己谈合作,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哈,看来,事情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
我们总是,只看到贼吃肉,却没看到贼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