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分析与解决问题》中学习,那次可以说说学到了最重要的两个的东西,一个是对待问题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便是模型化思考。
之前一直听朋友说起数学建模,便好奇模型到底是什么,而在训练营也听到要学会套用模型,好奇心越发不可收拾,便开始思考模型到底是怎么回事。
何谓模型?模型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模型存在?模型可以用来做什么?
首先,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不是模型?关键-可行矩阵是不是模型?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为了在二维世界中确定一个点的位置,而关键-可行矩阵是为了确定问题的性质,可以发现模型存在的意义在于框架化解决问题。
接着,问题便来了,模型是怎么来的?难道天生便存在,等着我们去发现就好?还是有着什么其他的原因?依然回到平面直角坐标系,它是怎么来的?是笛卡尔对二维世界的一个抽象,是他发现若是建立这样的一个模型,世界可被表示。那关键-可行矩阵呢?是先人对问题进行归类分组,发现有这样的规律。
所以,模型是怎么来的呢?
世界上有两种逻辑推理方式,一种是归纳法,还有一种是演绎法。而世间所有的初始科学规律均是通过归纳法所得。模型便是通过第一种方法,归纳法。学过结构化思维的想必也对一个概念很熟悉,“自下而上”。自下而上之后,然后呢?是不是同样进行归类分组,若是次数做的多,模型岂不是越来越全面,自然模型变得更加完整了。
如此,我们便可以看出模型的来源,模型是人类对现实世界客观规律的总结与归纳。而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我们下次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时,可以有思路有方法。由此,第三个问题解决。
还有一个,模型可以用来做什么?像刚刚来源中提到的,为了解决同样类型的问题,有思路有方法。一句话也就点明了模型的作用。模型是为了解决同样类型的问题,我怎么辨别这个问题有同一类型的问题,怎么辨别这就是同一类型的问题。似乎是一个大麻烦。
我们可以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类文明在社会中存在了多长时间?在同一时间维度下,同时有多少人生活在这美丽的地球?如此,便开始确定,我们目前所遇到的99%的问题一定有其他某个人遇到过。
99%,诚然存在1%未解决过,但这并不影响大范围的问题都被解决过,如此,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便可以找来别人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作为参考,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适配即可。
如此,便已经开始了模型化的思考。
所谓的模型化思考,并非一个要寻找一个成熟的模型,然后套用模型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的社会,依然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我们所看到的模型,依然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因而,完美的模型也便不存在,说不定哪一天它会被推翻,会被优化出一个更好的模型。而那个人,也说不定会是你。
所谓的模型化思考,首先要有一种意识,我们遇到的问题,已经被别人解决过了;其次,要学会对问题定性,我所遇到的问题,究竟是个什么问题;接着,要学会搜寻,去找到与自己问题类似的问题,看看别人是如何解决的;然后,是模仿,先模仿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做优化,让方法更适合自己的问题;最后,对方法进行优化,思考有哪些地方不太好,哪些地方可以做优化。
那么问题来了,模型的坏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