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别人的观点和你的完全不同甚至完全对立,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不同的人在生活中常常对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往大了说这就叫价值观不同,往小了说这叫个人意见不同。你很难说哪种看法就一定比另一种看法更好。所为民主自由,不是让某些“坏人”不说话,而是让每个人都有自由讲话的空间。要理解这一点,你得理解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问题吧不同的思考方式。一个有好的思考模式的人,应该尊重不同的人的不同观点。
如果只以自己的思维来理解世界,那么你一定无法得到世界的回声。
很多大学生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专业,你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通过关键词搜索找到这个行业的网站,再找到这个行业的期刊报纸,然后通过报刊上的曝光率找到这个行业里的名人,加入他们的虚拟社区,结识可以沟通互动的草根网友,了解圈子里内的文化后慢慢通过社交媒体找到和行业内强人互动的渠道。
那些让大家感动到落泪的参赛选手,哪一个是一帆风顺的?其实,之所以能赚到你的眼泪,是他们在打击面前选择了坚强,而你选择了放弃。
专业是将来做到社会上能够让自己生存的一技之长。
专业不等于爱好,也不等于毕业证。所谓专业,就是不管你是否喜欢它,都必须经过大量的艰苦的专业训练才能成为“专”才,然后靠它就业。
要知道,99%的人吧自己的爱好当工作是一种奢望,最现实的选择是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让你拥有一技之长的技能。一个人只要有了一技之长,就能立足社会,将来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挥的空间机会就会更多。
人在一生中通晓几个领域是完全可能的,通才让你获得不一样的知识,让你做事做人不拘一格,常出奇招,却合情合理,用现在的流行词来讲叫“跨界”
。
跨界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难,这辈子完全没有跨过界的人很少,很多普通人跳槽的跨度比我还大。真正的问题是跨界后,如何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我的看法是:在走向通才的路上。得先在某个方向成为专才。
其实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80%的时间是在做简单的重复的事情。重复、单调没有变化的生活会让人抓狂。座椅,我们需要找一点别的快乐来平衡这种生活,这种平衡往往来自你有一种可终身坚持的爱好或兴趣。没有这种平衡,每天只是学习工作,你都不会觉得幸福。
上完大学,不一定生活的很好,但将来的生活质量,一定和你有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关。
大部分工作都要借助营销、转播、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历史等知识,我把这些叫做共性知识。无论你将来从事什么行业,这些知识都用得上。
关于学习的方法,推荐一本书给大家,维茨金的《学习之道》。
比如你要对心理学感兴趣,不要读太多《好玩的心理学》《彩色心理学》这样的畅销书,应该老老实实读几本诸如引进的外文中译版的《心理学导论》《心理学的邀请》《自我?群体?社会》等入门经典书。读完这些经典书,你对各种畅销书会有更好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将来就能看得出来,哪些书是东平西凑的,这样不至于浪费大量的时间。
关于批判性思维学习,我推荐一本不错的入门书《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第十版)》
一个让你的独立思考能力快速提升的好方法是尝试写出几篇一两万字以上、没有废话的长文章。
现在在微博上大家更喜欢用犀利的观点交锋,不谈论据,不谈逻辑,只谈立场,只管站队,这样的交流怎能形成独立思考?到最后,大家不得不用情绪裹挟立场,用立场判断是非,用是非制造抱团,用抱团对抗站队,一地鸡毛,微博上的话题,有多少是例外。
就算再大城市生活,不先成为有质量的人,怎么能接触到有质量的圈子?真正有才华的人,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是不会那么容易被湮没的。
所有慢慢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人,大都在人生中的某一阶段,经历过把自己的长长的思考变成文字,然后交给别人无情的批评。唯有经历这种无情的批评,才能真正成长。
1、就最近注意到的一个微博高转发事件,分析它被推动的原因,并得出有用的价值经验。
2、假如你喜欢看电影和读书,写出篇最近读过的新书书评,或电影影评,并发到豆瓣上和其他朋友交谈。
就你关注的话题,写篇不低于800字的文章,然后搜索关键词“长微博”,找到长微博工具,把你的文字排版好,发条长微博。
缺自信:不是没有答案,而是一定需要一个权威人物认可。
了解一个行业文化最快的阅读途径是搜索关于这个行业的各种吐槽。
了解行业人脉最快的阅读途径是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
要建立行业知识体系最快的方法是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