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认为个人的成长必须有“领导的培养”,热情鼓励、真诚批评、提供平台、创造机会……似乎有了这些才能有成长。
我是个理想主义者,刚参加工作时,对教育对学校对学生都充满了浪漫的憧憬。工作中,我纯真热情,全身心地投入。然而,工作久了就发现,教育的日子更多的是琐碎的平淡,甚至有诸多不满与艰难。
我成了一个爱抱怨的人,抱怨应试教育的束缚,抱怨考核制度的不公,抱怨教学环境的恶劣……我在抱怨的情绪中消极堕落、散漫怠工!仿佛所有的工作是为学校所做,得不到公正的待遇,我便选择不做!
今日读书,读到李镇西老师的成长故事,我发现了自己的鄙陋。
李老师说,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是自己培养自己的结果。作为教师,我们的初衷是什么?“通过职业除了获得相对比较体面的物质生活条件,更赢得精神上的价值实现感。”
自己的庸俗就在于,总怀着浮躁的心去计较每一次得失,功利心重了些。
读完书中“观念与情怀”一节,我认识到自己思想观念上存在的问题,摆正心态,坚定了信念。
我应该像李老师那样,不要停止前进的脚步,因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每一个“明天”都是一个值得自己期待的“诱惑”。
内心的宁静可以抵御外在的任何风暴。只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干干净净地做人,简简单单地教书。
摒弃迫不及待地速成和急功近利的浮躁。人才是“生长”出来的,“生长”是生长者自己的事。作为年轻教师 就不要寄希望于别人的“打造”,而应该有“自己培养自己”的信念、行动和毅力 。
4+1模式——“四个不停”加“一片爱心”。即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爱教育,爱孩子。
教育的艰辛和教育的快乐是融为一体的。能承受多少艰辛,才能享受足够的幸福。
学习李老师,对教育很纯粹很真诚;对教育很专一很执着;对教育有浪漫情怀,把教育当作诗来写;对教育要有儿童视角,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对教育细腻而敏锐,勤于思考;乐于写作,记录原汁原味的“教育现场”。
什么也别去想了,什么荣誉,什么职称,不去在意。“只要守住自己朴素的教育心,善待每一个日子,呵护每一个孩子,岁月总会给我们以丰厚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