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说:“人之生不能无群。”
在这世界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与人之间注定会产生联结。
彼此之间,有欢乐,也会有摩擦,有温暖,也会有哀愁。
与人相处,是一门学问,也是我们一生必修的课题。
在这个课题里,没有无缘无故的亲近,没有不明不白的疏离,一切都是有迹可循。
与人交往时,当你能够做到以下三点,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自会离你远去。
荀子说:“人之生不能无群。”
在这世界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与人之间注定会产生联结。
彼此之间,有欢乐,也会有摩擦,有温暖,也会有哀愁。
与人相处,是一门学问,也是我们一生必修的课题。
在这个课题里,没有无缘无故的亲近,没有不明不白的疏离,一切都是有迹可循。
与人交往时,当你能够做到以下三点,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自会离你远去。
进退有度,分寸在心
1934年,作家萧红与萧军逃难到上海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照拂。
鲁迅不仅照顾二人的衣食住行,还极力向上海文坛推荐他们的文章,帮助他们在上海落住脚。
那时,鲁迅正病得厉害,饮食起居都需要妻子许广平亲自照顾。
可萧红三天两头地往鲁迅家跑,向许广平倾诉对生活的哀怨不满,一待就是大半天。
许广平十分头疼,她既要用心照顾鲁迅,又要花时间陪伴萧红,实在分身乏力。
鲁迅去世后,萧红在追忆先生的文章中,对许广平极尽赞美;可在许广平的文章里,萧红的拜访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在萧红离开上海后,许广平甚至如释重负一般道:“她终于离开了。”
曾国藩说:“与人相交,疏疏落落。”
关系再好,过人叨扰也会惹人嫌,贴得太近反而生嫌隙。
与人交往,最重要,也最难得的,是拥有一颗有边界感的心。
巴金的好友刘白羽,曾经有过一段黑暗时光。
那时,他的孩子因患心脏病危在旦夕,刘白羽自己也正生病住院。
为了求得一线生机,刘白羽夫妇带着儿子赶来上海治病。
住院期间,巴金夫妇多次来探望,可二人却从未主动提及孩子的病情。
刘白羽很是感激巴金的“不过问”,因为本就心力交瘁的他,真的不想再被勾起痛心的回忆。
周国平先生说:“分寸感是成熟的标志,人际交往要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过分的热情,于人是一种负担,于己是一种消耗。
人和人之间最舒服的相处,不是亲密无间的距离,而在于恰到好处的关心。
守好彼此的边界,把自己当外人,把别人当别人。
懂分寸,去将心比心;知进退,做到熟不逾矩。
唯有如此,才能让一段关系越过乍交之欢,走过久处不厌。
少念人过,多记人好
茫茫人海中,相逢即是缘。
有的人对你好,是因为相互付出;有的人对你好,是因为彼此懂得。
无论生命中遇到哪种善意,都值得我们铭记于心。
诗云:“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行于人世间,少念人过,多记人好,是非就会减少,道路也会变宽。
倪萍的姥姥早年间还在农村居住时,与一位邻居的关系十分要好,在那个艰难的年代里,两家互帮互助,有往有来。
划分贫富农时,邻居害怕自家被定性为富农,就请求姥姥帮忙藏下家里的十几匹布。
姥姥心善,没多想就应承了这件事,硬是抗下了村委会的层层盘问。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几年后邻居为了几个儿孙的前程,竟然主动去揭发了当年的事情。
姥姥气得浑身发抖,家人都以为她不会再与这家人有任何往来了。
但到了院中果子成熟的季节,姥姥还是照常装满一篮,让孩子送去给邻居尝鲜。
年轻时的倪萍,只觉得姥姥太傻太老实,如今却读懂了姥姥的智慧。
姥姥常说:“别人犯错少计较,自己犯错多考虑,不难为别人,也别跟自己过不去。”
也正是因为这样,姥姥的人缘极好,日子过得也比别人家火热,一辈子舒坦自在。
作家刘墉说:“我从来不相信世上有圣人,只知道无论贤人、伟人、好人、坏人、大人、小人,大家都是人。
脱去外衣,每个人都是双肩承一喙的生命。”
是啊,人无完人,是人都会有私心,是人都会犯过错。
有时候,我们需要善忘,忘记别人的错;有时候,我们需要记得,记得别人的好。
别因为一次矛盾,就变得老死不相往来;别因为一次过错,就抹杀对方所有的好。
为人处世,少盯人短处,多看人长处,是修养;少念人坏处,多记人好处,就是成全。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人这辈子,注定不可能脱离人群而存在。
与自己好好相处,是向内生长;与他人好好相处,是向外兼容。
内外并修,心会宽广,路也会宽广。